在历史对雍正皇帝的评价中,人们常常说他是一个多疑而又冷酷的人。尤其是在登基之后,他对待兄弟们的态度显得格外严厉,很多人非死即囚,因此在影视剧中,他也常常被塑造成一个疑心极重、薄情寡义的形象。然而,若仔细分析,他并非真正冷血无情,而是对于走进他心里的亲近之人和仅仅停留在名分上的“兄弟”区别对待罢了。比如,他对八爷党的清算毫不留情,是因为这些人从未真正赢得他的信任,在他眼中,他们不仅不是亲人,更是无法调和的政敌。但对于十三弟胤祥,情况却完全不同。无论是在夺嫡之争中,还是在自己登基之后,雍正从未对胤祥起过怀疑,反而是深情信赖,将许多重任托付于他,这恰恰说明雍正行事的原则是“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十三阿哥胤祥,本身也是一位文武兼备、才华出众的皇子。他不仅在书画和学问方面颇有造诣,还善于骑射,处理政务也十分得力。康熙皇帝对他一度十分喜爱。那就有人疑问:既然他有这样的才干和潜力,为何却愿意全心全意辅佐四哥胤禛,让他顺利登基,而不是自己谋求帝位?要解答这一点,就必须回顾胤祥的一生。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胤祥出生于紫禁城,他的生母章佳氏当时只是敏妃,身份并不显赫,后来还是因为雍正登基,才被追封为敬敏皇贵妃。虽然出身不高,但胤祥天资聪颖,自幼展现出非凡的才能。康熙三十七年,他十二岁时第一次随父皇前往盛京谒陵,自那以后直到康熙四十七年,康熙每次出行几乎都带上胤祥,可见对他的宠爱与信任。他不仅在文才上得到认可,在武艺上也有出色表现。据记载,他精于骑射,百发百中。一次随父皇狩猎时,一只猛虎突然从林间扑出,他毫不慌乱,持刃迎上,将其刺死,勇气与胆识令人称赞。
正因为如此,康熙对他格外青睐。但同时,胤祥与四哥胤禛关系极为亲密。胤禛虽然是德妃之子,却自幼未在母亲身边长大,缺乏母爱,与十四弟的关系也不好。看到同样早年失去母亲的胤祥,他便对弟弟生出怜惜之情,经常照顾他。据雍正后来在祭文中提到,当年他还亲自教胤祥算学,两兄弟经常形影不离,甚至在塞外出巡时,若父皇只带其中一人,二人也会通过诗文互相寄情。雍正还特意将他们唱和的诗作收录下来,使得胤祥少数的作品得以流传。由此可见,他们的情谊不仅在血缘上,更在精神上紧密相连。
正因如此,胤祥在夺嫡之争中毫不犹豫地站在四哥一边,成为他最重要的支持者。然而,他的人生也并非一帆风顺。在康熙四十七年太子被废之后,他因受到牵连而一度遭到囚禁。康熙此后对诸皇子的态度转趋谨慎,推行出巡轮班陪驾制度,以避免皇子们结党营私。但奇特的是,这一制度似乎并未完全适用于胤祥,他依然能经常随侍身边,却不再像以前那样受到宠爱。这一沉浮的经历,让胤祥深切体会到权力的冷酷无情,也锻炼出更为坚韧的心性。
或许正因如此,到了雍正继位时,胤祥已深知皇权的艰难与风险,不再对皇位抱有幻想,而是甘愿成为四哥最可靠的臂膀。他不仅才干出众,而且多年相处的情谊,使得雍正对他完全信任。可以说,两人之间的信赖程度,已经达到可以互托性命的境界。
遗憾的是,胤祥自小体质不佳,加之在辅佐雍正的过程中劳心劳力,健康每况愈下。终于在雍正八年,他因病早逝,年仅四十四岁。失去挚爱的弟弟,雍正悲痛不已,特封他为铁帽子王,谥号“贤”,并赐额“忠敬诚直勤慎廉明”。更为罕见的是,他破例将胤祥名字中的“允”字恢复为“胤”,成为清代唯一不避皇帝名讳的例子。这不仅是对胤祥才德的肯定,更是雍正兄弟深情的象征。
雍正和胤祥的关系,正好印证了一个事实:在冷酷的皇权斗争背后,依然存在真挚而深厚的兄弟情谊。雍正虽被人称为多疑,但对真正走进他内心的人,却始终真诚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