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得到了大量民众的支持,尤其是在清朝统治者的压迫下,百姓们已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官府的剥削和腐败使得百姓苦不堪言,他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艰难。在这样贫困和不公的社会环境下,太平天国提出了平等的理念,并借助宗教的力量,迅速赢得了大量支持者,并将其势力扩展至整个清朝的半壁江山。
虽然太平天国起初是农民起义,但也培养出了不少杰出的军事人才,这些军事指挥官的出色能力令清朝的众多将领感到忌惮。太平军中的东王杨秀清堪称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他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使得太平军在极短的时间内征服了多个城市,并且多次击退清军。
然而,尽管杨秀清曾在军事上为太平天国立下赫赫战功,但他个人的野心也在逐步膨胀。在取得一定的权力后,杨秀清开始变得贪婪,他不满洪秀全对自己的压制,认为自己才是功劳最大的那个人,于是他要求与洪秀全平起平坐,并要求天王给他封个“万岁”之称。这一举动引起了洪秀全的强烈不满,为了削弱杨秀清的权力,洪秀全不得不召回了北王韦昌辉。韦昌辉返回天京后,果断采取行动,直接上门刺杀了杨秀清。
杨秀清的死标志着太平天国的转折点。虽然太平军内部仍有一些优秀的将领,但与杨秀清的军事能力相比,他们的战斗力显得相形见绌,太平天国的未来也逐渐变得不容乐观。
杨秀清死后,洪秀全便开始重用一批新兴的将领,其中以李秀成、陈玉成、李世贤等广西籍的将领最为突出。洪秀全给他们赐名并封王:李秀成被封为忠王,陈玉成封为英王,李世贤则被封为侍王。这些新晋的将领们虽然在后期为太平天国立下了不少战功,但始终无法重现杨秀清时期的辉煌与威风。
在杨秀清生前,湘军始终无法与太平军抗衡,多次镇压都以失败告终。即便湘军的统帅曾国藩屡战屡败,也曾因挫败的压力一度有轻生之念。然而,当这些新将领开始接管军事事务时,湘军逐渐找回了节奏,并开始反击太平军。太平军的气势也随之开始衰退。
1860年,湘军联合水陆军围攻安庆,这一座城市对太平天国的都城天京至关重要。洪秀全急忙指派忠王、英王等人前去支援,然而这些新晋的将领未能按时到达,导致了援军计划的彻底失败。接下来,洪秀全再次调兵前去解救安庆,然而由于策略失误,安庆最终沦陷,天京也陷入了危机之中,暴露在湘军的眼皮底下。
随着1864年天京的陷落,洪秀全病死,李秀成带着幼王洪天贵福急忙逃亡,不幸被捕。曾国荃对此极为高兴,利用各种手段逼迫李秀成招供。李秀成即使遭遇严刑拷打,依然坚定不屈,不仅讽刺曾家兄弟,还痛骂清朝政府的软弱与无能。在他看来,清朝面对外敌的侵略总是软弱无力,屡战屡败,最后还将沉重的赔款负担加在百姓头上,而太平天国虽然没有正规军,但始终不手软地对抗外来侵略。
曾国荃无法通过常规手段从李秀成口中获取更多信息,于是转而请来了曾国藩,试图通过劝说的方式让李秀成投降。最终,李秀成在活命的诱惑下,写下了供词。可惜,供词刚一写完,曾国藩便在慈禧太后尚未发出命令之前,迅速将李秀成杀害。
李秀成的供词中详细列举了清朝的腐败现状以及他参加太平军的经过。尽管这些供词揭示了不少政治内幕,但曾国藩并未将其全部呈交上去,特别是关于他自己的部分,曾国藩选择将其隐瞒起来。直到1963年,曾家后人才公开了这份供词的部分内容,才让世人得知李秀成在临终时竟然劝曾国藩谋反,认为他不应再为腐败的清廷效力。
李秀成认为清朝的灭亡已经是不可避免的,曾国藩应该趁早为自己争取一条生路,否则与清朝一同覆灭。而曾国藩看完供词后,立刻决定采取行动,防止李秀成的话对自己和湘军带来灾难。他深知,虽然清朝已处于风雨飘摇之际,但几百年的帝国根基仍不容易动摇。面对李秀成的建议,他不禁感叹,这种劝反的言论实在过于荒谬——毕竟,自己刚刚参与了剿灭太平天国的任务,太平天国连自己都没能推翻,李秀成又怎能认为自己能够推翻这个已经岌岌可危的政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