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基,字伯温,是明朝开国时期的一位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他才华横溢,智慧过人,被誉为“在世诸葛”,在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的过程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谋士角色。刘伯温精通《周易》与八卦之术,善于推演天时人事,常常能洞察先机,帮助朱元璋运筹帷幄,出奇制胜。他的谋略不仅体现在军事战场上,也贯穿于治国安邦的方方面面。正因如此,他在明初政坛上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记。然而,尽管刘伯温的功劳显赫,朱元璋在论功行赏时却只封他为“诚意伯”,未给予显赫的高位。这一方面是因为刘伯温出山时已年过五旬,淡泊名利,功名爵位对他并非最重要的追求;另一方面,他深谙历史规律,明白“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因此选择低调行事,刻意回避权力纷争。
然而,刘伯温虽有避祸之心,却终究未能逃脱厄运。公元1375年,他在六十一岁时病逝于家中。史料记载中有两种说法:一说他确实因病去世,另一说则更为阴险,认为是胡惟庸奉朱元璋的密旨,在探病时以药下毒,致使刘伯温饮下“毒汤”,不久便撒手人寰。据说,在临终前,刘伯温仍神智清醒,他亲自到湖边打捞了一大桶鱼,并命夫人煮鱼汤。奇怪的是,胡惟庸因心怀鬼胎不敢下筷,而刘伯温自己却吃得心满意足,仿佛早已预知结局。临别时,他将余下的鱼装入筐中,郑重托付胡惟庸转交给朱元璋,并特意叮嘱必须“用筐子装鱼”,此举充满深意。
胡惟庸将这筐鱼献给朱元璋后,朱元璋百思不得其解。由于他与刘伯温平日里常常以谜语、暗喻的方式交流,他自然认为这其中必有玄机。果然,这一筐鱼也成为了朱元璋心头难以释怀的“疑案”。后世对于此事有两种广为流传的解读。第一种说法与历史上“分鱼宴”的典故有关。朱元璋建国后,曾与李善长、徐达、刘伯温、胡惟庸等重臣共食一条鱼,但令人惊诧的是,这些人后来皆未得善终。刘伯温托付朱元璋一筐鱼,寓意自己与群臣皆如砧板之上的鱼肉,生死不由己,同时也隐喻功臣难逃悲剧命运。尤其是“筐中缺水,大鱼先死”,预示着权势卓著的大功臣终将先行陨落。
另一种说法则更具政治意味。刘伯温或许是借一筐鱼暗示朱元璋未来立储的隐忧。鱼在狭小的空间中互相挤压,最终争斗而亡,象征着皇子若都留在京城,必将因夺嫡而两败俱伤。朱元璋对此深以为然。十七年后,即1392年,太子朱标早逝,朱元璋陷入继嗣的难题。他回想起刘伯温的“鱼筐之谜”,最终选择了性格温和的朱允炆作为继承人。值得注意的是,他还参考了鱼群中“大小鱼不同命运”的暗示,认为不应选择过于强势者,反而应以柔克刚。
总的来说,这两种解读各有合理之处。其一,从历史惯例出发,功臣多不得善终,刘伯温虽有先见,亦难逃天命;其二,从神算子的角度看,他或许真的留下了政治寓言,提醒朱元璋未来的储君问题。无论真相如何,刘伯温的睿智与悲剧,都成为后世津津乐道的话题,也为明初的政治风云增添了一层扑朔迷离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