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在开国之初,因太祖朱元璋与成祖朱棣的性格与治国之道,导致许多开国功臣家族的爵位往往难以世袭至明末,很多家族最终都未能善终。然而,在云南,却有一个特殊的家族“沐王府”,自大明诞生之时起便存在,直至南明覆亡才随之消失。他们能在风云变幻、朝代更迭之中延续两百余年,不可谓不奇迹。这一切既源于奠基者沐英的卓越功绩,也与沐王府世代恪守的家训密不可分。
朱元璋在起兵之初,广收义子以增强势力,其中最出类拔萃的便是沐英。沐英幼年丧父,母亲亦死于兵乱,年仅八岁时孤苦伶仃地流浪至濠州,被朱元璋夫妇收养,并取名朱英。朱元璋夫妇视其如己出,亲自教他读书识字,传授治军之道。沐英聪慧过人,既忠心耿耿,又能明辨进退,逐渐赢得朱元璋的信赖与器重。
在随军征战中,沐英屡立奇功。他曾任征西副将军,随邓愈讨伐吐蕃,功绩卓著,被封为西平侯。翌年,他又率军大破西番,声威远扬。此后,北征蒙古,屡败敌军,威震边疆。洪武十四年,他随傅友德、蓝玉南征云南,大败梁王军与地方部落势力,彻底收复云南。次年,朱元璋命傅友德、蓝玉回朝,而特留下沐英镇守云南,从此沐氏一族在西南落地生根。
沐英不仅是卓越的统帅,还极具军事才智。他首创“三段式火铳战术”,以分组轮番射击的方法克制敌军象阵,一度生擒大象三十七头,斩敌四万余,威震一方。朱元璋对他赞誉有加,称“使我高枕无南顾忧者,汝英也。”驻守云南期间,沐英不仅维持军纪,更大力推行屯田,兴修水利,鼓励商贸,设立学馆,使当地百姓渐趋安居乐业,因此威望极高。
然而,他一生也充满悲情。洪武十五年,马皇后病逝,沐英因感念其养育之恩,悲伤至吐血,落下病根。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标去世,沐英悲痛过度,不久病逝。朱元璋闻讯深感惋惜,追封其为黔宁王,谥号昭靖,并归葬京师。从此,西平侯府因其封号,遂称“沐王府”。
沐英留下《黔宁王遗记》,以“忠心报国,谦和勤慎”为后世家训。这份家训使沐王府在动荡中始终谨慎处世,未遭蓝玉之类的惨祸。其子孙世代谨守本分,忠于王室,逐渐成了西南明廷的屏障。朱棣登基后,沐晟明智地归顺,因征交趾有功而被晋封为黔国公,自此沐王府亦称“黔国公府”。
数百年间,云南沐氏一直以忠心辅佐明廷,直至末代“沐王”沐天波。崇祯帝亡国后,南明小朝廷在江南相继建立,永历帝最终逃入云南,沐天波成为其最坚定的支持者。即便在吴三桂兵临昆明之时,他依旧竭力护卫。顺治十五年,因兵败随永历帝避走缅甸,最终在“咒水之难”中为保君主而战死,全族英烈,沐王府也至此谢幕。
自洪武年间沐英镇守云南起,到永历帝覆灭止,沐氏守护西南近二百八十年。他们以忠诚为本,始终与明朝共存亡。正因如此,沐王府在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被后世赞誉为忠义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