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一位是以善纳谏言闻名的英明君主,一位是敢于直言规劝的忠诚诤臣。李世民与魏征这对君臣,被后世誉为典范。但耐人寻味的是,唐太宗在魏征去世后,竟然亲手砸毁了他的墓碑。究竟是什么原因?“犯颜直谏”是否真的是与上级沟通的最佳方式?
唐太宗与魏征,一个以广开言路、从谏如流著称,一个以直言不讳、敢于犯颜而出名。二人珠联璧合,共同缔造了辉煌的“贞观之治”。魏征死后,唐太宗悲恸不已,曾慨叹道:“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如今魏征离世,我失去了一面镜子!”这一段话成为传世佳话,被视为君臣关系的楷模。
然而,史实并非如此简单。根据《新唐书》记载,魏征在世时,唐太宗确实视其为“镜子”,甚至还主动与其家族结为姻亲。魏征去世后,唐太宗更是痛心疾首,停朝五日,并亲自撰写墓碑文。可令人意外的是,魏征尸骨未寒,唐太宗却突然翻脸,不仅解除魏征之子与衡山公主的婚约,还亲手砸毁了魏征的墓碑。这种反常之举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
有人认为,这缘于魏征生前举荐的杜正伦、侯君集相继落马,让唐太宗心生不满;也有人猜测,是因为魏征曾将与皇帝的对话内容提供给史官褚遂良,触犯了帝王的忌讳。这些说法虽有一定道理,但更深层次的原因,恐怕还是魏征长期以来“直言不讳”的态度,让唐太宗积下怨气。砸碑之举,很可能只是压抑多年的逆反心理突然爆发的一种情绪宣泄。
《史记》有言:“千人诺诺,不如一士谔谔。”魏征的话固然是金玉良言,但他屡屡直击皇帝威严的痛点。久而久之,这种刺耳的直谏,或许才是唐太宗最终难以忍受的真正原因。正如英国作家毛姆所说:“即便身居高位的人请你指出不足,他内心真正想要的,依然是赞美。”人性如此,更何况是手握至高权力的帝王?“忠言逆耳”固然重要,但又有多少人能真正欣然接受?“良药苦口”虽能治病,却未必人人愿意入口。
其实,忠臣遇到明君,也并不意味着可以毫无顾忌地知无不言。劝谏若能委婉含蓄,反而更容易被接受。良药若加上糖衣,既能入口顺畅,又能达到疗效;劝谏若加以巧思,既能悦耳动听,也更利于实施。
历史上有不少这样的例子。《三国志》里记载,刘备称帝后因大旱禁止酿酒,然而官吏借机横征暴敛,百姓叫苦不迭。简雍便借机以讽喻的方式提醒刘备,将搜查酿酒器具等同于治罪的做法荒谬至极。刘备听后恍然大悟,立即纠正错误,百姓才得以宽释。
《资治通鉴》里也有类似记载。张思先因功劳大,被宋太祖承诺授予高官,却久未兑现。若是直言质问,恐伤帝王颜面,官职更难落实。张思先于是巧妙以“瘦马食粮不实”作比喻,点醒了赵匡胤。宋太祖恍然大笑,翌日便下旨兑现承诺。
再如《晏子春秋》,齐景公因爱马暴毙欲肢解养马人,群臣皆不敢言,唯晏婴以“圣王从未肢解百姓”的反问点醒国君,既化解了危局,也保全了养马人性命。
老子曾言:“曲则全,枉则直。”懂得灵活变通,才能成就自我;学会委婉表达,往往比直来直去更能达到目的。简雍、张思先和晏婴正是凭借机智幽默与委婉表达,既劝谏成功,又不伤和气。而魏征的悲剧,就在于他始终坚持“宁取直,不取曲”。这样的“镜子”,即便再坚硬,最终也难逃被唐太宗亲手摔碎的命运。
人生亦如是。江河纵有万曲,终将奔向大海。镜子的比喻,不仅仅是魏征与唐太宗的故事,更是对芸芸众生处世智慧的启示。既要敢言真理,也要懂得方式,才能在人生的舞台上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