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刘封尚年少,才气初露,甚至被有人视作可与诸葛亮、张飞相提并论的潜力之星。后来崛起的魏延、王平、姜维等人,仍在旁侧默默磨砺,没有显露出真正的锋芒。有人直言,如果刘封没有早逝,诸葛亮也许真的能够一统三国,甚至有可能重新夺回属于刘备的江山。我们熟知的“大意失荆州”故事在此便应运而生:当年关羽驻守荆州五郡,出征曹操之时,孙权看准时机夺取荆州,这一失误极其致命。荆州在地理位置上极为重要,一次疏忽不仅让蜀汉失去了一块宝地,也在某种程度上加速了关羽的覆灭,而刘封的死与这段往事也有着难以忽视的联系。
关羽失去荆州之时,刘备便命刘封与孟达前去救援,但两人却迟迟未动。后来孟达选择投降魏国,还写信劝刘封也随之降投,然而刘封坚拒不从。与此同时,申耽、申仪两兄弟却背离了刘封的阵营,使得孟达、徐晃等人趁机对刘封发动了攻势。刘封战败后带着伤势与耻辱返回成都,刘备用更严厉的口气责难他,指控刘封不仅压制孟达,而且没有及时解救关羽,矛盾因而进一步升级。
其实刘封之所以没有去救关羽,根源在于两人之间长期的矛盾与不和,性格相近,彼此之间一度水火不容。再者在军事判断上,诸葛亮曾认为刘封过于勇猛,担心他在关键时刻失控,给后主刘禅带来更多麻烦,甚至可能威胁到刘备的江山。显然,刘备对诸葛亮的这种担忧也并非空穴来风:刘禅本就年幼、根基薄弱,若要真正压住这位猛将,恐怕并非易事,于是内心的忌惮在他心头渐渐积聚,成为日后决策中的隐性因素。
基于安邦定国的深远考量,刘备最终遵从诸葛亮的建议,对刘封下达了死罪。外界有声音认为,诸葛亮并非单纯为刘禅排除障碍,而是在为自己日后的专权铺路,借此来削弱潜在的威胁。如果刘封不死,凭他那股刚猛之气,刘备去世后极有可能对诸葛亮的权力架构提出强烈挑战。因此,这位昔日的顶梁柱竟在他人的忌惮中走向终章。死前,刘封还表达了对自己没有采纳孟达之计的懊悔;而刘备在临终前也对处死刘封的决定感到遗憾。
时至今日,关于刘封之死的讨论仍在持续流传。有人坚持认为,若非刘封早逝、若有他的帮助,诸葛亮也许真的能够一统三国,甚至可能改写刘备的江山走向。诸位读者,对于这段历史的另一种可能,你们又有怎样的看法与解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