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猛将辈出,像吕布、关羽、张飞、赵云等人都拥有惊人的勇武,能在万军之中取敌首级。然而若要评选最为完美的武将,许多人恐怕都会将选票投给常山赵子龙。与其他武将相比,赵云不仅兼具吕布的英勇和关羽的忠义,还没有嗜酒、骄傲、反复无常等缺点。他在战场上骁勇善战,在生活中品德高尚,还曾两度救下阿斗。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赵云一生并未受到刘备和刘禅的重用。这背后到底隐藏着哪些原因呢?
首先,蜀汉集团从建立之初就带有很强的“圈子文化”,刘备的用人方式往往更注重个人感情。桃园结义确立了关羽和张飞的特殊地位,他们二人也始终是刘备最倚重的左右手。尽管二人的综合能力未必高于赵云、魏延等人,但因为兄弟情谊,刘备往往将重要事务交给他们。比如在进军益州之前,刘备选择让关羽坐镇荆州,并安排诸葛亮辅佐,可见关羽在刘备心中的地位。假如当时是赵云守荆州,或许历史会有完全不同的走向,“大意失荆州”的故事也可能不会发生。
其次,诸葛亮本人也带有“感情用事”的一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街亭之战。赵云无论经验还是能力,都比马谡更适合守卫要地,但诸葛亮却因与马谡关系密切而执意让其担任主将,结果导致蜀军惨败。即便刘备临终前再三提醒“马谡言过其实,不可重用”,诸葛亮依然未能采纳。更让人唏嘘的是,在刘禅时期,赵云虽然两次救下幼主,但在诸葛亮去世后,刘禅追封十二位将军时却遗忘了赵云,直到姜维等人提醒才仓促补上一个顺平侯的封号。
第三个原因与赵云的职务特点有关。从加入刘备起,赵云多半担任护卫性职位。他先是刘备的主骑,专门负责护驾,后来成为留营司马,主要职责是确保大本营安全。刘备入川后封四大将军,关羽、张飞、马超、黄忠都位列其中,而赵云仅被任命为翊军将军。这个职务虽名义上显赫,但实质上仍只是“升级版的卫队长”,难以独立领兵建立大功。长期受限于这种角色,赵云自然无法像关羽、张飞那样拥有耀眼的战绩。
第四,赵云出身卑微,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仕途。三国时期门阀制度盛行,世家出身往往决定了一个人能否获得重用。刘备虽自称落魄皇叔,但毕竟血脉尊贵;关羽、张飞虽家世普通,却因与刘备患难与共,被视为真正的“自己人”。相比之下,赵云既没有显赫门第,也缺乏类似曹操那样“唯才是举”的主公,只能在偏低的位置上尽忠尽责,很难得到实权。
最后,还有赵云耿直的性格。刘备攻下成都后,打算将城中房屋与田地分给功臣,赵云却直言反对,认为此举会失去民心;关羽去世后,刘备决意伐吴,群臣缄口不言,唯独赵云敢于坚决劝谏。事实证明赵云的判断是正确的,但他在关键时刻触怒刘备,必然令其心生不满。正因如此,赵云虽然以忠义和正直著称,却也因此失去了进一步受宠的机会。
综上所述,赵云虽然勇武非凡、品德高尚,但由于圈子文化、职务局限、门阀制度和性格耿直等多重因素,始终未能得到重用。他一生大多扮演护卫的角色,令人感到惋惜。然而,历史终究给了他极高的评价。后世百姓称颂他“浑身是胆”,赞其完美无瑕,这份名声与敬仰,或许正是对赵子龙最好的褒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