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罗贯中笔下的《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被赋予近乎神话式的光环,是整部书中的“主镜头”和灵魂人物,出场与出镜率居高不下,话题度也最顶。相比之下,那些在正史中确有才德、名望的臣子,却显得十分不起眼,容易被作者放在背景里充数。以蜀国的贤臣蒋琬为例,在小说里仅是露两三面,几乎没有立竿见影的亮点,像是个十足的打酱油的角色。然而历史真实中,蒋琬才是诸葛亮去世后,独自支撑蜀国数十年的关键人物。
据正史所载,蒋琬出自荆州,性情低调敦厚,才华出众,而且还长得英气十足、气质端方。赤壁之战后,孙、刘联军击败曹操,曹操带着残部回到许昌,并把镇守荆州的部将分派在各郡。刘备则趁势占领荆州区内的南郡、桂阳、零陵、武陵、长沙等地。蒋琬听闻刘备“礼贤下士”的美名,遂前往投奔,成为刘备府中的幕僚,开始了自己的政务生涯。 蒋琬随从刘备不离不弃,忠心耿耿、勤苦用功,五年岁月下来只是做了个县令的小官,令他深感自己投入了一个巨大的坑。心中既惊又伤,他甚至萌生效仿庞统的念头:以喝酒不理政的放任态度来回避政务。不过他没有庞统那样的名望与际遇,刘备得知此事后并未降阶请罪、再任用他,反而勃然大怒,想要处决他。幸得诸葛亮出面劝解,刘备才放过蒋琬,但随之对他降了职务,剪断了升迁之路。 这次挫折并未让蒋琬的前途因此止步,反而成为他蜕变的起点。再往后的岁月里,刘备在白帝城之战中败走,他不久便病逝,蒋琬也逐渐被诸葛亮器重,才华逐渐得到施展。公元227年,诸葛亮判断北伐时机成熟,正式挥师北上;与此同时,蒋琬负责照看蜀国的后方事务,为前线运送粮草、补充兵员、协调各路支援提供全方位的保障。此后几次北伐,蒋琬高效完成后方作业,确保路线畅通与供给充沛,因而获得诸葛亮的极高评价。 公元234年,诸葛亮第六次北伐在五丈原遇险、病逝。接替其职的蒋琬进入一把手的中央政务,首次主持蜀国朝政,凭借沉着冷静与善于安抚人心的能力,稳定了大臣与百姓的惶恐情绪。事实证明,蒋琬的治理并未让蜀国陷入混乱,魏国也不敢轻举妄动。因而在他的引导下,蜀国得以维持局势的相对稳定,继续抵御外侵的压力。然而好景不长,公元246年,蒋琬也因病早逝,离开了历史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