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中期的嘉靖年间,朝堂的权力逐渐被严嵩及其党羽所掌控。他们仗势行事、骄横奢靡,几乎无人能制衡。尤其是严嵩之子严世蕃,荒唐行径层出不穷,但严嵩对这些行为大多选择视而不见,甚至默许其中的放纵与张狂。那么,这一父子二人的秘密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玄机?
大器晚成的严嵩
自朱元璋开国以来,至公元1536年时,已有十位皇帝先后登上皇位,而彼时正坐在龙椅上的,正是年富力强的世宗朱厚熜。这一年,年过半百的严嵩,从南京进京觐见皇帝,终于迎来了仕途上的关键转折点。早在25岁时,严嵩便金榜题名,完成了父亲的心愿。但随即他大病一场,几乎耽误了大半生,直到多年后才获得重用,可谓迟来的“厚积薄发”。
在得到皇帝重视后,他被任命为礼部尚书兼翰林学士,逐渐展露出奸佞的一面。其后又被授予太子太师之职,却反手诋毁昔日提携自己的内阁首辅夏言。通过谗言与流言,他成功使夏言惨遭问斩,自己则顺势登上内阁首辅之位,从而开启了长达十五年的权力专政。
有其父,必有其子
在严嵩庞大的权力集团中,最引人注目的无疑是他的儿子严世蕃。出生于1513年的他,自幼受父亲严格教育,聪颖过人。据传年少时便能熟背经典,别人只要说出上句,他便能脱口对出下句,甚至准确指出出处。他的记忆力和才学若用在治国理政上,本该是栋梁之才。但在父亲的庇荫下,他无需科举,便能直接通过国子监进学,毕业后就任京城左军都督府都事,这样的捷径是寒门学子终生难以企及的。
然而,严世蕃并没有将才学用于正途,反而与父亲同流合污,参与权斗,残酷打击异己。他的仕途起点虽高,却早早埋下祸根。
自卑的帝王与善察人意的权臣
嘉靖皇帝朱厚熜少年即位,早年以勤政著称,实行宽政减赋,整顿纲纪,颇具明君风范。但他的身份并非前任皇帝之子,而是堂弟,这使他内心长期自卑。随着年岁渐长,他借助道教神化自己,周围汇聚了众多江湖方士,频频受骗,国政因此荒废。
严嵩父子抓住机会,凭借愚忠与迎合,迎合皇帝的喜好,逐渐巩固权势。尤其是严世蕃,其聪慧与洞察力堪称“鬼才”,甚至能凭人言色揣摩圣意。晚年的严嵩词藻枯竭,撰写“青词”的任务便由世蕃代劳,他则誊抄后呈奏。每当朝中疑难决策,严嵩都要飞马求援,世蕃的回答往往精准无误,让皇帝大为满意。
权力与奢靡的代价
随着权势膨胀,严家父子生活愈加腐化。严世蕃富贵极盛,生活荒淫无度,戏班、赌博早已无法满足,他沉迷于声色犬马,玩弄女性更是成为常态。府中妻妾成群,据称高达二十余人,还公开举办肉屏风、肉台盘等丑事。如此张狂不顾礼法,必然引发群臣愤慨。
忠直之臣杨继盛曾上疏,将严氏父子的罪状逐一列举,并将皇帝迷信星象的弱点同严嵩联系起来。然而,因揣摩圣意不及严世蕃精准,反被严嵩诬陷致死。尽管如此,徐阶、海瑞等忠臣仍不断进谏,最终在蓝道行的暗示下,嘉靖皇帝对严氏父子逐渐心生厌恶。
当严世蕃因与倭寇勾连被指控“通倭犯上”时,他的命运已无转圜之地。最终,年仅五十三岁的他被枭首示众。而严嵩虽高寿至八十九,却落魄无家,被迫寄食墓舍,凄凉收场。
奸佞之耻
古代文人以“学优则仕”为人生理想,若能兼具才学与胸怀,便能造福天下。然而,严嵩与严世蕃虽才华横溢,却只顾谋取私利,罔顾社稷与百姓,最终沦为奸臣之典型,与魏忠贤等人一同永远钉在明史的耻辱柱上。
小结
一个自卑的皇帝因迷信道术误国,一位自诩忠臣的权相却以奸佞祸国,而才华横溢的严世蕃最终误入歧途。这一父子与嘉靖皇帝之间的纠葛,既展现了明代政治的荒诞,又折射出历史的深刻讽刺。权力、私欲与人性的交织,使这一段往事成为大明王朝不可抹去的耻辱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