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王朝最终能够完成边疆治理、实现基本统一,吴三桂在其中确实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清朝定都北京之后,为了表彰与笃定其边疆功绩,朝廷把他封为平南西王,授予边境重镇的实际权力。到了康熙初年,为了巩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开始进行削藩政策。1673年,吴三桂发动叛乱,先杀巡抚朱国志,随后率军自云南出发,直抵西南边陲。战事持续至1681年才最终告破,成为历史上广为人知的“三藩之乱”事件。
从吴三桂叛乱之初的情形看,旗帜鲜明、气势如虹,清军在他面前曾显得毫无招架之力,像被击溃的战羚一般横冲直撞。吴军初期确实占据上风,清军在战场上频频吃亏,节节败退。可惜的是,康熙年间的整顿与战略调整很快就扭转了形势,清军对策日趋灵活,联络与分化并用,逐步压制并瓦解了吴三桂的局面。除了吴三桂在军事部署、战术运用方面出现失误外,一个更深层的因素是汉人对这场叛乱缺乏有效的支持。按照当时的社会背景,满汉矛盾尖锐、民族情感复杂,理论上汉人应当感到清朝对他们的压迫与家园的威胁,然而在实际情势中,却并没有形成一股稳定的支援吴三桂的社会力量。究其原因,历史记载中还提到,吴三桂在叛乱过程中处置了一位原本不应被杀害的人,这一举动在汉人中引发广泛的道义与政治质疑,直接削弱了他在民间的合法性与底蕴。
在1662年,缅甸方面把南明的末代皇帝永历(朱由榔)献给吴三桂。吴三桂随即向清朝皇帝呈请,欲将永历带回京城安置,以便以永历的名义对清廷施压,动摇清朝的统治基础。清朝出于对局势安全的考量,担心反清复明的力量会利用路途的机会去救援永历,因此在经过清朝最高层批准后,吴三桂在昆明对永历进行了处决。就事论事,这件事在许多人眼中显然是“自毁前程”的举动。即使永历个人能力有限,他也是汉人天下中的一个皇帝,吴三桂在此时的决定被普遍视为一次极其大胆且高风险的冒险,因而也埋下日后难以回头的政治隐患。
永历被杀之后,吴三桂很快就成为反清义士与大明遗民眼中的“背叛者”。他在造反之时,汉人社会对他持冷眼态度,甚至与他划清界线。原因之所以显著,是因为杀害永历的行为被视作对大明天命的一种背刺;此举在民间与遗民之间引发强烈的不信任与反感,导致吴三桂失去了潜在而重要的同情与支持力量。随着这道界线的划定,汉人社会在对待吴三桂及其叛乱问题上,逐渐趋于谨慎甚至拒绝协助,这也成为他最终失败的主要外部原因之一。
吴三桂逝世之后,吴氏家族遭遇了极大的打击。失去了核心领袖的支撑,吴氏集团在短短三年的时间里迅速陷入瓦解。庄园、兵权、财政,以及宗派关系等多重压力叠加,原本盘踞一方的吴氏势力很快在内乱和清廷的清算压力中分崩离析,逐渐失去昔日的辉煌与影响力,最终彻底走向失败。
题外话
如果吴三桂当初没有杀害永历,而是选择与南明遗民联合,并尽力争取汉人的广泛支持,那么他是否还有可能扭转乾坤、获得更大胜果?这段历史的假设留给后人反思:在动荡的时代里,权力的走向往往取决于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单一的军事胜利往往难以抵御复杂的政治与民心变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