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是明初著名的谋士,他才智过人,精于谋略,深藏城府。然而,他最大的悲剧在于碰上了朱元璋这样一位权谋老辣、手握最高权力的帝王。正因为如此,刘伯温的一生注定充满波折,最终也间接死在朱元璋的权力算计之下。更令人唏嘘的是,他的儿子后来又因朱棣而丧命。父子两代皆败在朱氏父子手中,似乎注定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
在朝堂之上,刘伯温并非独自一人驰骋,他同样有强劲的对手——“淮西集团”,其核心人物便是李善长。而刘伯温则是“浙东集团”的领袖,双方势力针锋相对。历代大一统王朝都有党争,这是难以避免的。每一个派系都在竭尽全力把握机会,扩大影响。刘伯温和李善长彻底交恶,是因为李善长的亲信李彬触犯了刘伯温辖区的事务。刘伯温主张依法处死,但李善长却要保人,这场博弈颇为复杂。李善长为了两全其美,竟以“久旱不雨”为由劝阻刘伯温,说杀人恐不利天时。而刘伯温针锋相对地答道:“杀李彬,天必雨。”话说得掷地有声,但现实却让他颜面尽失——李彬死后,雨并未如期而至。此举让刘伯温在朝堂上丢了大面子,也给了李善长借题发挥的机会,四处弹劾,使得刘伯温难以立足,只得暂时辞官返乡。
朱元璋深谙权力平衡之道,眼见李善长势力渐盛,便又将刘伯温召回,并委以重任,以维持朝堂的均势。然而,刘伯温虽然聪明,却性格耿直,有时言语锋利,不懂收敛,这也为他埋下了祸根。在一次关键的对话中,朱元璋询问谁能取代李善长。刘伯温谨慎作答,尽量不表态。朱元璋接连点名杨宪、汪广洋等人,刘伯温一一否决。最后提到胡惟庸时,刘伯温则暗示此人未来必成心腹大患。朱元璋对这番见解还算满意。但当朱元璋试探性地说刘伯温本人最合适时,刘伯温却语带傲气,说自己“嫉恶如仇”,言下之意无人能与之相比。这种自负让朱元璋心中极为不悦,直觉其难以驯服。自此,两人关系破裂,刘伯温再度失宠,被遣返回乡。
此后,刘伯温在政治漩涡中愈发孤立。李善长虽有所顾忌,不敢明着下手,但朱元璋的态度却逐渐冷淡。到了1375年正月,刘伯温病重,朱元璋派胡惟庸带太医前往诊治。可悲的是,服药后病情反而日益加重,最终香消玉殒。后来胡惟庸案发,太医才供认,自己曾在胡惟庸授意下下毒。但究竟是胡惟庸擅作主张,还是朱元璋默许,真相早已无从追究。不过,朱元璋难辞其咎。
刘伯温死后,他的两个儿子同样命运多舛。长子刘琏性格懦弱,几次遭胡惟庸党羽恐吓,竟在年轻时投井自尽,年仅31岁,实在可惜。次子刘璟则完全继承了父亲的刚烈与直率,甚至更胜一筹。洪武二十三年,朱元璋让他继承爵位,他却坚持要让给侄子,可见他对功名利禄并不在意。后来在朝中任职,因刚直不阿而闻名。朱棣起兵后,他虽辅佐李景隆,但因意见未被采纳,最终选择归隐。朱棣即位后,强行召他入京,他依旧倔强,以“殿下”相称,拒绝称“陛下”。更当面指出朱棣的皇位难逃“篡”字,这让朱棣颜面尽失。最终,刘璟被关入大狱,不等发落,便毅然自尽,彰显了孤傲的性格。
从刘伯温到刘璟,父子两代皆因性格过于耿直而触怒帝王,落得悲惨收场。所谓“伴君如伴虎”,在权谋至上的帝王身边,锋芒毕露往往只会招来杀机。他们的才华与忠直固然令人敬佩,但在权力斗争的漩涡中,这样的性格注定难以善终,实在令人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