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跨文化交流的漫长历史中,翻译的作用始终至关重要。部分西方学者甚至认为,欧洲文明某种程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翻译的实践;自从对《圣经》进行系统翻译以来,欧洲的翻译传统便源源不断地扩展,成为推动知识传播和思想交流的关键力量。历史上确实也曾出现过因为翻译官的一句口误而引发的悲剧,这样的案例让人们始终警醒语言的力量与边界。
进入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末期,世界大战的洪流仍在继续翻滚。1945年,纳粹德国的统治者希特勒在4月30日选择了自杀,紧接着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虽然德国的结局已经定型,但日本方面仍坚持不愿投降,似乎还要把法西斯的失败延长到战争的尽头。这样的态势只会带来更高的伤亡,也导致整个战局的代价进一步扩大。
在此背景下,中国、英国和美国三国于7月26日共同发布了《波茨坦公告》,旨在促使日本认清现实、尽早投降。日本首相铃木贯太郎读到公告后,立即召开内阁紧急会议,试图在战后的国际格局中为日本争取一些利益。日本方面原本还希望让苏联担当调解人,愿意与三国再度坐下来谈判,以期为战后寻得更有利的地位与安排。
然而在7月29日,铃木贯太郎公开表达了对公告的看法,并请翻译人员将其立场翻译成英文,向国际社会传达。他所希望传达的核心信息是,该公告的含义与开罗会议时的言论大致相近,对日本并没有太大实际意义,因此日本政府对公告的回应采取观望态度,而非立即投降。
这番表态很快被外界解读为日本计划继续作战、拒绝让步。彼时,美国已经完成对原子弹的试爆,看到日本的态度,似乎不愿再等待讨价还价的机会,于是决定对日本采取强硬措施,向广岛与长崎投下原子弹,以期尽早结束战争。
广岛的爆炸直接造成约14万人丧生,长崎则约有7万人死亡,此外还有不少因辐射和战后暴露而延续的伤亡,合计数字在某些统计中甚至超过了60万。二战结束后,美国总统就向外界表达了对于这一行动的看法,强调性命代价的权衡与迫切性。
总统的说法是,如果日本在当时真正接受公告的条件,美国或许并不会使用原子弹,但日本最终并未如愿作出明确的回应。消息传到日本首相耳中后,铃木贯太郎解释说,日本并没有明确拒绝公告,只是出于时机尚未成熟,决定在短时间内不作正式回复。
随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解读在公众间流传,关于铃木首相在日本投降前的声明也再次成为讨论焦点。学者们重新对照铃木的日语原文,发现翻译官确实存在口误:铃木的原意是“日本政府对于这个公告不予回复”,而翻译却将其表述错误地翻译为“日本政府对于这个公告完全忽视”。
美国方面据此理解为日本对公告毫无关心,因此按原计划执行了原子弹行动。如今一些评论也把这段翻译故事当作警钟,强调翻译的谨慎与责任——一个细小的口误,竟可能引发难以估量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