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大臣过寿皇帝例有赏赐,但门槛也很高,仅一品大员才有此殊荣
创始人
2025-10-02 16:31:48
0

在江苏无锡,有一位姓孙的读者向御史提到,家中珍藏着一幅皇帝御赐的“寿”字。御史起初心中打鼓,怀疑这极可能是后人伪造的物件,因为在此前的经验中,类似的“御赐”往往多为假冒。但孙先生似乎察觉了御史的疑虑,便主动介绍了自家祖上的情况。经过交谈,得知孙氏家族世代官宦,并且家谱有据可考。他特别提到两位先人:一位是大明万历年间的状元孙继皋,官至吏部侍郎;另一位是清嘉庆年间的进士孙尔准,曾任闽浙总督。御史随即翻阅文献,发现孙氏一族果然在明清两代皆属江南名门望族。至于开篇所说的“寿”字,孙先生确认是道光皇帝赐予孙尔准的,他本人也查到一些旁证资料,因此希望御史能补充更多关于清代皇帝“赐寿”的制度与背景。

为了回答这一问题,御史查阅了数日资料,并借机与清史爱好者共同探讨。事实上,“赐寿”并非偶然的恩典,而是一项典章制度。自顺治朝起,已有皇帝赐寿之例,但早期只限于受宠高官,且主要集中在京城。到了乾隆时期,赐寿逐渐制度化,成为皇帝笼络耆宿重臣的惯例,被称作“赐寿之典”。根据《清实录》记载,只有内外一品以上的大臣才具备资格,如大学士、尚书、总督等,而侍郎、巡抚这一级则极为罕见。

古代人十分看重“整寿”,尤其是六十岁。因当时平均寿命有限,六十已算高寿,七十、八十更是稀有。因此,凡一品大员逢六十寿辰,皇帝往往格外赏赐,最常见的就是御书“福”、“寿”二字,还常伴有文玩、珠宝、人参等贵重之物。若遇上重臣,则另有加赏。这类赐寿的仪式非常隆重,《大清会典》明确记载:钦使提前送来御书匾联与诸多寿礼,庭院设香案,大门外设乐舞与宫灯迎导,受赐大臣须行三跪九叩礼,方能接旨。这种场景,既彰显皇恩浩荡,也体现了朝廷的威仪与秩序。

御史在文献中整理了几则道光朝的赐寿实例:如道光元年,两江总督孙玉庭七十寿辰,得赐御书匾联与珍玩文绮;道光四年,大学士曹振镛七十寿辰,同样获赐御书与寿礼;道光九年,尚书黄樾八十寿辰,更得到御书“福寿”与朝珠如意等礼。类似的还有协办大学士芦荫溥、曹振镛八十寿辰的盛典。封疆大吏如直隶总督讷尔经额、盛京将军宝兴、两江总督陶澍等,亦曾受赐。至于孙尔准本人,则是在道光十一年六十寿辰时蒙赐御书匾额与“福寿”字,另附珍玩、文绮。由此推测,孙先生家中所藏之物,极可能是真迹,只是流传至今,遗存不多,才仅存这一幅“寿”字。

值得一提的是,“赐寿”并不只针对大臣本人,其父母若高龄,同样有机会蒙恩。前提仍是官员本身必须为一品大员。例如,道光二十七年,兵部尚书何汝霖之母丁氏九十寿辰,五世同堂,皇帝特颁御书匾联与“福寿”字;同年大学士陈官俊之母夏氏九十寿辰,也获同样恩典。此举既是笼络重臣,也是宣扬“以孝治天下”的治国理念。有时皇帝甚至会破格赐寿,如工部尚书杜受田的父亲虽病重,年八十四,道光帝仍赐御书匾额。若逢皇帝或太后万寿节,皇恩更会普及至大臣父母,年逾八十者皆可蒙赏。晚清时期,此制度门槛有所降低,二品官员如侍郎、巡抚、提督甚至总兵,也常见有赐寿之例。

最后须说明,御史仅是清史爱好者,谈不上专业权威。许多读者提出的问题,因个人学识有限,未必能详尽作答。尤其在文物鉴定方面,御史更是“门外汉”,仅能就史料提供线索,而无法判断真伪与价值。至于孙先生家的这幅“寿”字,至少从史料角度看,确有传承脉络可循。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陶瓷环耐磨管 这是(17607997915)整理的信息,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陶瓷环耐磨管:工业领域的耐用之选 随着工...
原创 历... 前言 中华历史悠久,五千年来,名留青史的伟大人物数不胜数。 那些成就卓越的帝王将相,为了追求长生不老...
原创 朱... 朱标去世后,朱元璋若是选择让建文帝继位,而不是传位给朱允熥,或许就不会有后来的靖难之役,也不会有朱棣...
“书法之乡”平谷举办乡村书画展 平谷是中国书法之乡。11月15日,第十三届“大美平谷·水墨周庄”书画展在平谷区大兴庄镇开幕,以“艺术...
哈登41分14篮板11助攻 快... 【搜狐体育战报】北京时间11月15日NBA常规赛,客场作战的快船以133-127双加时击败小牛,独行...
青岛一蝉记珠宝玉石有限公司成立... 天眼查App显示,近日,青岛一蝉记珠宝玉石有限公司成立,法定代表人为于洋洋,注册资本10万人民币,经...
原创 清... 在中国的封建时期,受生产力水平的制约,社会上普遍存在着浓厚的男尊女卑思想,女性的社会价值几乎完全由男...
人人都知道秦始皇陵,可是你知道... 中国有两个千年陵墓没有开挖,一个是武则天的乾陵,另一个就是秦始皇陵,古往今来,皇帝们都迷信死后世界,...
上海云州古玩城专业银元回收,免... 上海云州古玩城嘟嘟芮珠宝专业银元回收 免费鉴定估价 在上海,喜欢古玩收藏的朋友大多知道云州古玩城,这...
原创 中... 1938年抗日战争进入关键阶段,日军沿陇海铁路西进,郑州作为中原门户面临威胁。蒋介石作为国民政府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