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十三年,也就是公元1874年,清宫养心殿上演了一场戏剧般的风波,这场戏的名字便是——“太后要听政”。当时,刚刚失去儿子的慈禧太后,一句“溥字辈无当立者”,瞬间让她的妹夫弈譞瘫倒在地,嚎啕大哭,任凭旁人如何拉扯都无法起身。自此开始,弈譞年仅四岁的儿子便成为慈禧垂帘听政的合法理由。他被赐予了一个极富诗意的年号——“光绪”,但与此同时,也拥有了一位强势无比的“亲父亲”。
然而,从慈禧与光绪之间的互动来看,很难看出二人之间有真正的母子之情。慈禧对光绪展现的更多是无处不在的掌控欲。对于年幼的光绪来说,这位“亲爸爸”既威严,又显得关怀备至,却始终带着冷酷的距离感。慈禧为光绪准备冬衣,日常里时常嘘寒问暖;在礼仪场合,她则端坐高位,展现出庄严威势;而在情感层面,她竟残忍地将来看望光绪的生母,也就是自己的亲妹妹,逐出宫门。慈禧似乎有意塑造一种“严父慈母”的形象,借此彻底掌控光绪,同时掩盖光绪与她之间并无血缘的事实。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她甚至不允许光绪与亲生父母产生深厚感情。
这一切与中国封建王朝制度的深层弊病密切相关。历代君主除了开国皇帝在艰难中锤炼出来的政治才能,大多数后代储君都是在深宫之内长大的“书生皇帝”。他们熟读经史,却缺乏历练与实务经验,久而久之,帝王的素质便日益平庸。历史上少数有作为的君主,例如唐太宗李世民、唐玄宗、明成祖朱棣以及雍正帝,往往是通过宫廷政变或者特殊经历登上皇位的。而光绪帝虽聪慧好学,却未能跳出这一怪圈。
光绪帝确实是一个有思想的皇帝。16岁时,他便能侃侃而谈古今典故,掌握传统文化相当扎实。更难得的是,他积极接触并学习西方思想,在清代诸帝中,他是最愿意接受新思潮的一位。然而这仅能证明他具备才华,却不能说明他拥有真正的执政才能。在专制集权体制下,一位有为的君主必须具备权谋与果断,而这是光绪所欠缺的。如果生在太平年代,他或许会成为贤明的“守成之君”,但在列强环伺、国家风雨飘摇的局面下,他缺乏扶大厦之将倾的胆魄与手段。历史上汉武帝为了抗击匈奴设立内外朝,集中权力;可光绪面对列强,却只能依赖康有为与梁启超,结果注定力不从心。
1895年,甲午战争以失败收场,李鸿章被迫草签《马关条约》。光绪帝得知后在宫中不停踱步,不断重复着“不允”二字。他愤怒于条约的割地赔款,坚称不可签订。其实早在战争爆发前,他就主张坚决对抗日本,这体现了他虽懦弱,却有着民族与主权意识。他身上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尤为明显:一方面,他恪守“祖宗之法”,又通晓西学,对国家主权有一定认知;另一方面,他又带有深宫长大的君主特性——怯懦。这使得他始终未能挣脱慈禧的掌控。
《马关条约》签订后,光绪帝对清廷腐朽本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逐渐发现,李鸿章等老臣对西学始终停留在“借用”的层面,而无法真正理解时代变化。于是,康有为、梁启超这样的改革派逐渐受到光绪帝的器重。一场声势浩大的“百日维新”由此而生。光绪帝怀抱成为“彼得大帝”的幻想,却最终被慈禧镇压,幽禁于瀛台。正如他所言:“我有意振兴中国,但你知道我不能做主。”
光绪帝在瀛台被囚十年,与慈禧的关系彻底破裂,但他从未放弃研习西方法律。怯懦如他,不敢直接反抗慈禧,却始终怀揣复兴之志。他的最后希望,是寄托在慈禧的死上。病重之时,他在日记中写下:“我心觉得老佛爷一定会死在我之前。如果这样,我要下令斩杀袁世凯和李莲英。”这一段文字让李莲英惊恐不安,他添油加醋地向慈禧禀报。慈禧听罢,只冷冷说了一句:“我不能死在他之前。”果然,在慈禧去世的前一天,光绪帝骤然离世。
晚清名医屈桂亭在《诊治光绪帝秘记》中记载,光绪帝弥留之际不断翻滚,大喊腹部剧痛,面色发黑,舌苔焦黄。这些症状,加上他死于慈禧前一日,不禁引发外界怀疑——光绪是被毒杀的。后来从崇陵出土的光绪帝头发中检测出“砷”含量严重超标,而砒霜正是含砷的重要毒物。专家在《清载湉死因研究工作报告》中认定,光绪帝极可能是因吞服大量砒霜而亡。
光绪帝,这位东西方文化冲撞下的皇帝,怀揣救亡图存之志,却因怯弱与权谋不足,在慈禧的压制下无力施展,最终悲剧性地死去。而慈禧太后,则在长达数十年的统治中,将权力牢牢握在手中,最终走上“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道路。二人之间的矛盾,不仅是个人性格的冲突,更折射出晚清中国在动荡大潮中无力挣扎的历史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