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这是《三国演义》中广为人知的桃园三结义故事,刘备、关羽、张飞三人歃血为盟,由刘备为大哥,誓同生死。刘备其人早年投身镇压起义、讨伐董卓之战,坚持以仁义治国、以德服人,因此广受人心。东汉末年天下分崩离析,三国鼎立的局势由此形成。刘备凭借赤壁之战后所获优势,在巴蜀建立蜀汉,成为与曹魏、东吴对峙的强国。然而天下三分并非安宁,战争频繁爆发,百姓饱受战火之苦。
纵观中国历史,朝代更替几乎是常态。王朝更迭之后,往往改姓换代。尤其是中原地带,由于物产丰饶、气候宜人,自古便是战略要地,成为无数王朝兴衰更迭的舞台。相比之下,边疆地区多为荒僻之地,物资相对匮乏,生活条件艰辛。正因如此,外族往往觊觎中原的富庶,频繁发动侵扰。对历代中原政权而言,既要维持内部的稳定,又要应对边疆外患,确实困难重重。
北方游牧民族一向是中原王朝最棘手的威胁。朝廷常常要投入巨额军费和人力来镇守北疆。若王朝强盛,自然能震慑游牧部族,但若发生内乱,边疆防线往往松动。明朝末年,满族趁势崛起,最终入主中原,建立大清王朝。古人有言“一山不容二虎”,而三国时期却是三虎并立,战事不断。
曹魏、东吴、蜀汉三方势力为扩张领土彼此征伐,中原陷入连绵不断的混战。三十六计中有“趁火打劫”,此时的中原看似是外族入侵的良机,但事实却并非如此。这主要归功于各国精心镇守边疆,使外敌难以得手。东汉末年,汉室权力旁落,宦官专权,群雄割据。面对内乱与外敌,三国各有应对之策。
蜀汉立国于西南巴蜀之地,当地有不少外族部落时常制造骚乱,甚至袭击地方官员。最有名的便是南中首领孟获,他在当地极具威望。刘备去世后,蜀汉人心浮动,丞相诸葛亮一边整顿朝政,一边严加练兵。孟获反叛之时,诸葛亮施展“七擒七纵”,最终迫使其心服口服。蜀军虽曾一度衰退,但凭借顽强的战力,很快便能恢复元气。南中在诸葛亮的策略下彻底安定,直到他去世前,南方都未再起大乱。
东吴地处江南,依江而生,水军实力雄厚,但陆战稍显不足。尽管在与曹军的对抗中吃力,但对沿海的古越部族仍有优势。孙权任用陆逊镇守南疆,平定百越的骚扰,并趁机掠夺资源与人口,从而增强东吴国力。百越部落自此不敢再轻易挑衅。
至于曹魏,则是三国中实力最强的一方。曹操占据中原,与北方游牧民族比邻而居,不可避免要正面交锋。田豫弃刘备而投曹操后,深受器重,常年镇守北疆。他凭借灵活布阵多次击退乌桓,甚至深入敌营,斩杀敌将,使得胡人胆寒。经过数年的征战,田豫威名远播,胡人不敢轻举妄动。
三国时代内忧外患不断,但也正因有这些能人良将的守卫,外族才未能趁乱而入。历史昭示我们,唯有自身强大,才能安国御敌。正如今日,随着国力日益增强,再大的外患也不足为惧。
参考文献:《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