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些年间,就听闻在吉安安福一带的蜜湖村,有一支周氏人家,自称是三国时期东吴大都督周瑜的后裔。村里族人甚至保存着一本乾隆年间修撰的《蜜湖周氏族谱》,族谱上清楚写明:此村的开基祖正是周瑜的次子周胤,也就是说,他是庐陵周氏的始祖。族谱中不仅有文字记载,还配有画像,言辞恳切,似乎颇有依据。
周瑜,字公瑾,庐江舒城人,作为三国时期赫赫有名的军事统帅,其英名流传千古。那么,他的后人缘何落脚于偏僻山村,并在此繁衍生息千年之久?带着疑问,我特意走进蜜湖村探访一番。
众所周知,许多家族在修撰族谱时,往往会出现“攀龙附凤”的现象,希望借名将、名臣甚至帝王来抬高身份,以彰显家族荣耀。因此,族谱中难免掺杂虚饰与伪托之辞。然而,我们仍需结合史书加以比照。陈寿所撰《三国志·吴书·周瑜传》中明确记载:“瑜两男一女。女配太子登。男循尚公主,拜骑都尉……循弟胤,初拜兴业都尉……黄龙元年,封都乡侯,后以罪徙庐陵。”由此可见,周瑜的确有次子周胤,他因罪被流放庐陵郡,死于病中。
后来的《吉水桑园周氏族谱序》由明代大学士解缙撰写,其中进一步阐述:周瑜长子循早卒,次子胤因被贬徙庐陵,卒于乌东,留下后裔继续繁衍;而明代大学士金幼孜在其《周氏族谱序》中亦提到:“周之先本吴将瑜子都乡侯胤,始家庐陵之乌东。”这些史料虽可能掺杂夸饰,但作为文献存于《四库全书》,其真实性依旧有相当分量。由此推断,蜜湖村周氏一脉确与周瑜血缘紧密相连。
村中至今遗留着不少见证历史的痕迹。村口那片池塘依旧清澈,池畔十余株参天古柏与古樟,树干粗壮,枝叶苍翠,仿佛静静守护着岁月的故事。曾经巍峨的周氏大祠堂,因年久失修,只剩下一堵孤立残墙,孤零零地伫立在那里,默默见证周氏族人当年拓荒开基的辛劳与艰辛。
族谱中还有一段颇为生动的记载:周胤被贬庐陵数年后,因功劳未被完全湮没,朝中诸葛瑾等大臣纷纷上书孙权,请求恢复其爵位。孙权应允,甚至下诏召他返金陵。然而,历经宦海沉浮的周胤早已心生倦意,宁愿策驴游山玩水,寄情山林,而不再卷入纷争的官场。他的这种抉择,也为后世留下了一段颇具浪漫色彩的佳话。
据族谱所载,周胤育有三子:长子豫在安葬父母后,返回庐江故里;次子泰与三子纂是孪生兄弟,泰守墓于庐陵乌东,袭爵都乡侯,其后裔亦在此定居;而纂则曾入京都仕官,后回归庐陵,最终迁入蜜湖村。由此一支一脉,逐渐在此扎根,开枝散叶。泰生三子:光苑、光煦、光熙,代代相传,延续至今。
今天的蜜湖村,周姓后人仍以农耕为生,过着宁静淳朴的生活。无论是否曾有过权贵荣光,他们的血脉和姓氏却在这片土地上深深扎下了根。从历史与族谱交织的脉络来看,周瑜与小乔的后裔,确实极有可能在这里繁衍不息,书写着千年不断的人间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