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与当年崛起的刘备,在多方面确实颇为相似。两人都擅长识人善任,能把性格各异、才能不同的人聚拢起来,形成强大的合力;他们身边的能臣异士如云,整盘棋局往往因贤才而顺畅推进。朱元璋有一位得力的谋臣刘伯温,刘备则同样倚重诸葛亮。正是这些能人异士的支撑,才让他们的崛起之路走得相对平顺,波折也因此被大大稀释。
神机妙算的刘伯温(刘基)是朱元璋最信任的参谋之一。他博览群书,精通史学与奇门遁甲、星象等术数,外号“后朝诸葛亮”并非虚名。自请出山以来,刘伯温就以满腔热情投身国事,为朱元璋出谋划策、化解危局,常在深夜的书房里对着星盘认真推演战局。可惜这位智者最终仍难逃奸人算计,被阴险之人所害,殒命于乱世之中。
当年朱元璋与陈友谅对垒,战事打得异常焦灼,局势让人捉襟见肘。朱元璋已经显得力不从心,许多将士心里也开始动摇,甚至有些人萌生投降的念头。聪明的将领都看得很清楚:此时若继续硬拼,陈友谅的气势显然更盛,谁也不愿意白白送死,局面异常胶着。
军心出现动乱的征兆,朱元璋心中十分焦急。此时他注意到军中只有刘伯温保持沉默克制,似乎在等待最佳时机。他便悄然把刘伯温带进内账,进行密谈。刘伯温坦言:陈友谅如今骄横自恃,拒绝采纳任何人之言,我们就要利用他这点骄横,方能扭转战局,若军中有散播谣言之人,理应严惩。其言如沉重的印章落桌,直接定下了后续的策略走向。
接着,刘伯温以自身对星相学与命理的深厚研究,为朱元璋设计了一套对策,并郑重告诉他这是天命所归,给予了极大的信心与鼓励。此番指点不仅稳住了朱元璋的军心,也在心理层面形成强大的定海神针,使他在险境中仍能保持清醒和决断力。
在朱元璋身边,还有另一位极具才华却不愿张扬名声的人物,名叫朱升。他在占卜、罗盘、排兵布阵、奇门遁甲等方面天赋异禀,才华超群,甚至在不到三十岁时就撰成了《星卦提纲》一书,成就斐然。只是他性格低调,不热衷站在高处争名,常把功劳让给他人,令许多人把荣誉归于李善长。尽管如此,他的名声与诸葛亮的卧龙一样,被朱元璋亲自请回出山,朱升因此深受感动,愿随君征战。
朱升在与陈友谅的大战中提供了大量直击要害的建议。他不像刘伯温那样犹豫不决,而是直指关键,言辞直截,常常让人感到心头一紧,但这份果断也为大战立下许多汗马功劳。朱元璋称帝后,仍然给予他高官厚禄,还特别不让他行跪拜之礼,显见对他的信任与器重。然而朱升心中却早已生出离去之念,渴望回到故乡安享晚年。
朱升被问及原因时,回答说自己年纪已高,想回老家度过晚年。其实这话里藏着更深的意味:他料想到朝廷对功臣的命运可能并不善待,自己或难以长久留存,于是选择回乡隐退,远离权力风口。此后关于他去向的记载极为罕见,史书也不再追述,外界无从得知其究竟身在何处。
后来,朱元璋对功臣的处置漫长而残酷,直至覆盖朝野。提及朱升时,他不禁感慨:“这个人确实很实在,我也很想念他。”这句话缓缓道出他对这位隐于幕后、无名却真诚之士的复杂情感,也折射出他对那些在烽火中真心相待、却难以永存于乱世之人之深切怀念。
下一篇:原创 日本奈良:走进兴福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