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西玉林这座满溢着岭南风情的城市里,封先生的家中静静安放着一件跨越百年时光的家族瑰宝 —— 丙午户部汴字版大清铜币当制钱十文。这枚铜币的传承故事,恰似一条温润绵长的溪流,自封先生的祖辈起便缓缓流淌,在家族长辈的口耳相传中,每一代人都为它注入新的记忆与情感,让这枚小小的铜币成为了承载家族岁月的特殊载体。据封先生讲述,家族先辈曾在一次偶然的机缘中得此铜币,自此,它便成了封家代代守护的传家之物。每逢家族有重要庆典或是亲人团聚的时刻,长辈们总会从精致的木盒中小心翼翼取出这枚铜币,在众人的注视下轻轻展开它的过往。那些夹杂着时代印记的传奇故事,或是先辈珍藏时的悉心细节,随着长辈的话语娓娓道来,让在场的每一位家族成员都能真切触摸到那份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也深深感受到属于封家的独特荣耀。
图片中的丙午户部汴字版大清铜币当制钱十文,虽历经百年岁月侵蚀,却依旧散发着动人的历史光泽。铜币正面中央,“大清铜币” 四个大字苍劲挺拔,笔力浑厚,仿佛在无声诉说着晚清时期的货币风云。币面上方,规整的满文与左右两侧的 “丙午” 纪年、“户部” 字样相互呼应,清晰标注出铸造的时代与机构;下方 “当制钱十文” 的字样则明确了其面值,整体布局严谨对称,尽显清代铸币的规整美学。尤为特别的是,币面中央巧妙嵌入的 “汴” 字,是河南开封造币厂的专属印记,这一独特标识让它在众多大清铜币中脱颖而出,更添稀缺价值。再观铜币背面,以一幅栩栩如生的蟠龙图案为核心:龙身蜿蜒舒展,鳞片纹路细腻清晰,龙首昂扬向上,龙眼炯炯有神,仿佛下一秒便要破壁而出,尽显皇家威严与气势。龙纹周围环绕的英文铭文,则巧妙融合了中西文化元素,既是晚清时期中外交流的历史见证,也为这枚传统铜币增添了别样的艺术韵味。从铸造工艺来看,铜币边缘平整光滑,文字与图案的刻画精准入微,历经百年沉淀的包浆温润醇厚,呈淡淡的深褐色,抚之触感细腻,每一处细节都彰显着当时顶尖的铸币技艺。
追溯这枚铜币的历史根源,它诞生于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 1906 年,丙午年),那是一个时局动荡、社会变革与经济转型交织的特殊年代。彼时,清政府内忧外患加剧,财政危机日益严重,传统制钱因原料匮乏、铸造成本高昂等问题,难以满足市场流通需求。为缓解财政压力、稳定货币体系,清政府下令大规模铸造铜元替代制钱,丙午户部汴字版大清铜币便是这一历史背景下的典型产物。作为晚清货币改革的见证者,这枚铜币不仅记录了当时社会经济的变迁,更折射出中西文化碰撞融合的时代特征。其独特的 “汴” 字版式设计,加之历经百年沧桑后相对稀少的存世量,让它在如今的收藏市场中愈发珍贵,成为众多藏家争相寻觅的佳品,兼具极高的历史研究价值、艺术鉴赏价值与投资潜力。
如今,封先生希望借着这次分享的机会,将这枚承载着家族记忆与历史温度的铜币,展现给更多热爱传统文化与收藏的人。在他心中,这枚铜币早已不只是一件家族珍宝,更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遗产中一颗璀璨的小星辰。他期待通过这样的方式,让更多人了解这枚铜币背后的时代故事与文化内涵,也盼望着能为它寻得一位真正懂得欣赏、珍视其价值的新主人 —— 既能悉心守护这份历史遗存,也能让这枚铜币的故事在新的时光里继续流传,让晚清铸币文化的魅力得以传承与发扬光大。对于众多收藏爱好者而言,这无疑是一次近距离接触珍贵历史遗存的难得机会。若能将这枚兼具历史厚度、文化内涵与稀缺性的丙午户部汴字版大清铜币纳入收藏,不仅是对个人收藏体系的丰富,更是对一段百年历史记忆的守护与传承。
上一篇:侯福志:民国天津的旧书摊
下一篇:虎林 赓续红色血脉 品读黑土热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