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信这个名字在历史上颇为人知,但他的声望其实很大程度上是借了西汉名将李广的光。事实上,李信是李广的先祖,也是陇西李氏家族真正崛起的重要人物。关于他的生平,史书的记载并不算详细。可以确定的是,他的祖父李崇曾担任过陇西太守,而他的父亲则做过南郡太守,由此推测,李信大概率出生于陇西一带。不同于祖辈选择走文官仕途,李信从小便展现出勇猛的一面,走上了武将之路。《史记》记载他“年少壮勇”,恰逢秦国大力推行“军功爵”制度,这是年轻人通过军功获得地位与财富的绝佳机会。凭借自身的勇武与胆识,李信很快崭露头角,与蒙氏兄弟、王贲齐名,逐渐成为秦始皇最器重的青年将领之一。
李信首次独当一面率军作战是在秦王政十九年。当时,秦国发起灭赵之战,王翦从南方进攻赵国都城邯郸,而李信则奉命出兵云中,从北面牵制。结果秦军攻破邯郸,赵王迁被俘,赵国彻底灭亡。次年,荆轲刺秦未遂,秦始皇大怒,立即派王翦与李信联手进攻燕国。秦王政二十一年,李信先一步抵达易水河畔,率军击败了太子丹的部队。王翦随后率大军包围燕都蓟城,燕王喜与太子丹仓皇逃至辽东。李信带领数千精锐骑兵追击,迫得燕王喜不得不杀死太子丹以求赎罪。太子丹的人头被送至咸阳后,秦始皇龙颜大悦,称赞李信“贤勇”,其中“贤”更包含了“可信赖”的意味。
此时,李信的名望骤然上升,风头一度压过了出身名门的蒙恬、蒙毅、王贲等人,逐渐成为王翦最有可能的接班人。秦始皇甚至认为,李信的勇武之气远胜王翦,只要给予机会,他的成就将可能超越这位老将。于是,在秦王政二十二年准备进攻楚国之前,秦始皇萌生了让李信替代王翦的想法。这种思虑并不难理解,毕竟任何一位帝王都不愿意把军功过度集中在老臣手里,提拔新人以牵制宿将才是制衡之道。
于是秦始皇分别询问王翦与李信所需兵力。王翦回答:“少于六十万大军难以完成。”这几乎是秦国的全部家底,让秦始皇听后犹豫不安。李信则自信满满地说:“二十万人绰绰有余。”秦始皇听后欣然决定由李信统兵,蒙毅为副将。初战顺利,李信连下平舆、鄢陵,蒙恬也拿下寝丘,两军会合后直指楚都寿春。此时秦军大局已显,似乎楚国的灭亡已在眼前。
然而变故突生。郢陈地区爆发叛乱,带头者正是秦国相邦昌平君。他原名芈启,是楚考烈王之子、秦昭襄王的外孙。由于列国间频繁通婚,他被送入秦国,并曾因功立任相邦。秦始皇因其楚人身份,派他前往郢陈安抚百姓,不料他却在关键时刻倒戈,举起反秦大旗。李信不得不回师应对,但在战略上轻敌大意,没有料到楚军的主力仍未彻底瓦解。楚军统帅正是项羽的祖父项燕,这位老将沉稳而狠辣,在李信回军途中发动奇袭,秦军猝不及防,大败失利,七位都尉战死,李信只能率残兵退回关中。
这次惨败让秦始皇大为震惊,只能再次启用王翦,并答应他一切条件。王翦调兵六十万,抵达前线后采取稳扎稳打的策略,以逸待劳,与楚军长期对峙。楚军战线过长,补给困难,最终一年后支撑不住,被迫撤军。王翦见机追击,在蕲县一役大破楚军,斩杀项燕,楚国自此灭亡。事实证明,“姜还是老的辣”,王翦的老成持重恰好映衬了李信的稚嫩。
尽管李信的轻敌导致秦军折损二十万之众,但他并未因此被彻底打压。秦始皇并没有将所有责任推给他,毕竟昌平君的叛乱属突发变数。几年后,李信再次随军出征,与王贲一同俘虏燕王喜,随后又参与伐齐,轻松攻破临淄,齐王建不战而降。此役之后,六国彻底被秦吞并,天下一统。
在史书中,李信的踪迹到此便消失了,没有明确的封侯记录。但民间传说称他被封为“陇西侯”,成为陇西李氏的发端。结合他多次立下战功的事实,这一说法未必毫无根据。即便因楚战失败一度被削爵,他也可能在随后的战役中重新获得封赏。从秦始皇对他的态度来看,他始终享有非同一般的信任,这也是李信作为一名少壮派将领最为可贵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