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社会如果想要真正形成某种风气,必须要从上至下,统治者与臣子保持一致。倘若上层说一套做一套,表面文章与私下行径完全不同,老百姓自然会看在眼里。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不会被轻易蒙蔽,这样的虚伪行径最终只会招来耻笑与唾弃。可是,在唐代历史上,却出现了一个被认为是特例的人物,他就是唐玄宗李隆基时期最有名的宰相——姚崇。
本期讨论的主题十分耐人寻味:为什么唐玄宗李隆基手下的名相们,有的竟然连房子都买不起,甚至穷到死后连棺材钱都没有?这背后隐藏的原因,既与个人品格有关,也与皇帝的政治考量息息相关。
李隆基治下有几位杰出的宰相,其中影响最大、名声最响的,当属姚崇。他上任之后,能够与李隆基同心协力,提倡节俭,推行清廉之风,为后来被称为“开元盛世”的繁荣局面打下了坚实基础。在他身边,还有一位副宰相卢怀慎,此人以清正谨慎、节俭素朴著称。他从未利用手中的权力为自己谋取私利,反而把所得俸禄大多分给亲戚朋友,甚至让妻子常常为生计发愁,饿肚子也并非稀罕之事。至于住处,更是简陋到不能遮风避雨。
卢怀慎去世后,朝廷上下才发现,他家中竟真的没有半点积蓄,穷得连棺材都买不起。最后,竟是家中唯一的老仆人自卖为奴,用所得的钱替主人办了丧事。一个堂堂帝国的宰相,最终竟落得如此困窘的下场,这让人无比震惊。然而,这并不仅仅是卢怀慎的孤例,就连首席宰相姚崇,也展现出类似的“清贫”。
姚崇担任中书令时,竟然连一所房子都没有。他居住在长安城一座寺院中,这与宰相的身份实在格格不入。按照常理,身为高位重臣,在繁华的长安城理应拥有宽敞豪宅,可他却选择在寺庙中栖身。难道李隆基抠门到不愿赏赐房产?还是说姚崇多年为官,三次出任宰相,儿子们也身居要职,却真的买不起房?答案显然并非如此。
细看史料,可以发现一些端倪。首先,姚崇的儿子们个个居住豪宅,生活奢侈。他的长子姚彝获封虢县开国子,食邑四百户,绝非穷困之人;次子姚弈更是在开元末年官至礼部侍郎、尚书右丞。这些子嗣仗着父亲的权势,广交宾客,收受馈赠,甚至遭到舆论谴责。由此可见,姚家并非真正清贫,而是姚崇本人在“装穷”。
其次,姚崇对属下的态度也颇为耐人寻味。他的秘书赵诲曾收受胡人贿赂,按理应受惩处,但姚崇却出面为其求情,这让李隆基大为不满。可见,姚崇虽自持清廉,却默许儿子与下属染指不义之财。这种矛盾行为说明,他选择居住破庙并非无奈,而是一种刻意的姿态。
姚崇为何要这样做?一方面是他自己的私心:在李隆基提倡清廉节俭的氛围下,只有表现出清苦朴素,才能获得皇帝的信任与支持。另一方面,也是皇帝的政治安排:李隆基需要树立典型人物,用以向朝廷与百姓展示廉政之风。姚崇与卢怀慎,正是这种“清廉楷模”的最佳人选。
临终之前,姚崇还曾将家产分给子侄,让他们各自守份,这一举动更加印证了他并非真正贫困,而是为了配合皇帝的政治秀。他与李隆基合演的这场“清贫大戏”,不仅符合政治需要,也与他提出的“抑奢求俭”理念相契合。
虽然这份清廉并非完全发自内心,但姚崇能在长年累月中坚持下去,放弃个人享受,将廉俭当作习惯,本身已不易。他以自身示范,推动了一个时代的风气。即便其中有虚伪的成分,也依然值得后人深思与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