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2年的边疆烽烟再度集中在锦州一带,明清两军为争夺要冲展开决战,战事之惨烈让人难以忘怀。此役结束时,明军几乎全军覆没,血染的战场成为当时长久流传的悲剧。回望整段明朝的挫败史,三次重大失利分列土木堡、萨尔浒与松锦,而其中以松锦之战的惨重损失最为人所惧,直接削弱了明朝的根基与气断。战后史家多以沉痛之语评述此事,甚至有记载称明朝在这一击之后几近走向崩坠的边缘,如同谈迁所感叹的那样:“竟莫能续御,而庙社以墟矣。”战事的阴影在北方逼近,使得中央政权的防线与统治意志都陷入前所未有的紧绷。
山海关固若金汤的防线虽有其稳固之处,但相较于松锦防线的险阻与复杂,仍显得势单力薄。吴三桂的军事才能,远不及洪承畴的声名,面对装备精良、火器众多的满洲铁骑,原本以山海关为屏障的设想在实战面前显得力不从心。其实,在李自成攻陷北京之后,清军已如猛虎下山,誓要夺取山海关、直指京师。吴三桂在降清之前,已经能从前线炮火的回声与红衣大炮的轮廓中嗅出形势的急促转折,因此别无选择,只得选择投降以保性命。至于在“片石之战”中,吴三桂率五万骑兵对阵李自成六万精兵的局面,关宁军却并非对手,最终是满洲人的介入才改变了战局,才使李自成被击败。若要把这段历史归因于单纯的个人勇气,显然是不够的,背后是更深层次的力量对比与援助节点的决定作用。也因此可以说,若满清真正在山海关一线发动全面攻势,原本连农民军都难以与之对抗的吴三桂,又如何可能在后来迎来与之对峙的翻身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