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玉成这个人,说起来是老一辈革命军人里挺有故事的一个。他出生在江西兴国一个穷苦农民家里,从小就过着苦日子,家里穷得叮当响,地主压榨得厉害,让他早早懂得了啥叫不公。十几岁的时候,他就跟着红军干革命了,那时候才十四岁,1929年红军打到兴国,他就报名参军,从基层战士干起,一步步往上爬。打仗的时候,他特别能冲,在中央苏区反围剿的那些战役里,他从普通兵到团政委,带队打了不少硬仗。长征那会儿,他跟着队伍走完全程,翻雪山过草地,没掉队。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去了新四军,在江南敌后搞游击,建立根据地,打击日伪军。
解放战争时期,他在东北战场上特别出彩,带独立二师打得国民党部队找不着北,还得了个“铁脚师长”的外号,因为部队行军速度快,机动性强,经常长途奔袭,把敌人搞得措手不及。辽沈战役、平津战役,他都参与了,贡献不小。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在广州军区干了十年,当参谋长和副司令员,后来1968年调到北京,当副总参谋长,还接了北京卫戍区司令员的位子。这个职位可不一般,负责首都的警卫工作,在那个年代,地位很高。
到了1969年,党的九大开会,这是个关键节点。温玉成当时已经是主席团成员了,大家都觉得他前途无量,至少能进政治局啥的。结果呢,在选举政治局委员的时候,他落选了。甚至有说法说他连中央委员都没选上,不过也有人说他当了中央委员,但政治局没进。反正,这事儿对他打击不小,本来势头正旺,突然就卡住了。为什么落选?主要是他这个人打仗行,但政治上太单纯了,不会搞那些复杂的斗争。军里有些人觉得他不合适,不懂变通,就给排挤出去了。九大后,政治局名单出来了,毛主席、林彪、周恩来、陈伯达、康生、叶群、叶剑英那些人都在里面,但温玉成就没份儿。
卫戍区司令员这个位子,在北京那可是要害部门,管着京城的安保,责任重大。温玉成干这个活儿的时候,还算尽职,但落选后,风向就变了。1970年,上级决定调他走人,理由是啥适应不了当前形势啥的。其实就是降职,让他去成都军区当第一副司令员。从北京的军委副职,调到地方军区副职,这明摆着是往下压。调职的时候,林彪接见他,说了句“去吧,先去一段时间再说”。这话说得很随意,但对温玉成来说,肯定是五味杂陈。他这个人一向听命令,服从组织,就这么去了成都。到了那儿,工作上也没啥实权,主要是挂个名,处理些日常事务。比起在北京的日子,差远了。
说起温玉成的早年经历,得从他加入红军说起。那时候江西苏区革命火热,他一个小毛孩就投身进去了。红军队伍里,他从战士到干部,经历了反围剿的洗礼。第一次反围剿,他参加兴国战斗,帮着守阵地。第二次、第三次,他带队打游击,积累经验。第四次、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长征开始,他跟着主力北上,一路吃苦耐劳。抗日时期,在新四军,他从组织科长干到支队政委,在苏南打日伪,建根据地。
一次次战斗,让他军事才能显露出来。解放战争在东北,他组建部队,三个月拉起五千人队伍,当师长后,打三下江南,歼敌不少。夏季攻势攻磐石,秋季攻势奔袭火车站,机动灵活,敌人叫苦。辽沈战役围长春,他阻敌援军,作用大。平津战役攻张家口,渡江战役过长江,一路南下。抗美援朝,他当四十军军长,打云山、汉江、砥平里,歼敌上万。回国后,授中将衔,得勋章。广州军区十年,他管训练作战。1968调北京,当副总长兼卫戍司令。
九大落选这事儿,是他生涯转折点。本来他势头好,叶剑英推荐他当副总长,林彪也认可,因为东北战场上他表现突出。毛主席同意,他就上去了。但政治这东西,变幻莫测。他太老实,不会搞关系,得罪人了。江青提名他当卫戍司令,但后来又嫌他。落选后,江青提议撤他,林彪同意,调成都。林彪那句“先去一段时间再说”,听着像安慰,但没下文。温玉成去了成都,没等来回调,就遇上1971年九一三事件,受牵连,被隔离审查。隔离五年,1976年平反,退休享大军区副职待遇。1989年10月29日,在南京去世,7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