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城战役结束后,刘邦带领着溃败的诸侯联军撤退到了荥阳。此地,成为了楚汉战争中举足轻重的战略据点,成了刘邦与项羽两大军团兵戎相见的主战场。项羽在东线一直紧追不舍,屡次发起攻击,迫使刘邦的联军不断后撤,直到退守荥阳。眼看局势愈发胶着,关中的萧何紧急召集汉军,派遣一支精锐队伍出关支援。最终,汉军在荥阳以出其不意的方式击败了项羽的骑兵,为刘邦暂时稳住了防线。
然而,战局依旧复杂。西北的魏豹反水投向项羽,而东北的赵国亦背叛了刘邦,选择脱离联军阵营,拒绝让刘邦的军队进驻。形势一片严峻,刘邦若想在此困境中重新崛起,必须先稳住自己的后方。正如我们前文提到的,尽管刘邦已占领了三秦地区,但废丘仍由章邯把守,不肯降服。于是,公元前205年6月,刘邦下令集中力量解决章邯问题。
面对关中地区的最后一个敌人,刘邦采取了强硬手段,指挥汉军引水灌城,最终成功攻克废丘,并宣布立刘盈为太子,彻底稳固了关中的统治。两个月后,刘邦将关中防线交给萧何和刘盈看守,自己匆忙赶往荥阳前线迎战项羽。与此同时,韩信被派往北方攻打西魏、赵国并威胁项羽的后方——彭城。
此时,所谓的“诸侯联军”本质上不过是名存实亡的松散联盟,各方势力各自为政,缺乏统一的目标和理想。许多盟友投身联军,不过是为了对抗曾经的压迫,而对刘邦的支持,更多是随时可能动摇的。各方势力的忠诚,往往取决于谁能提供更大的利益或军事优势。这些“骑墙派”的代表人物,或许期待局势保持现状,六国势力平分秋色,但只有刘邦心怀一统天下的雄心,而项羽似乎并没有这个志向。
到公元前205年8月,韩信顺利攻下西魏国。10月,他又在赵国取得胜利。11月,九江王英布北上与刘邦会合,北部防线已被彻底打通。此时,刘邦后方安全无忧,能够将更多精力投入到荥阳的防御与与项羽的对峙上。
在汉军全线扩展控制区域的同时,项羽则不断袭扰汉军的粮道。为了确保补给线路畅通,刘邦沿黄河修建了一条粮道,专供汉军物资支持,打算与项羽展开持久战。刘邦的使者在与九江王英布沟通时,言辞间透出一股决心:“汉王收复诸侯,守住成皋和荥阳,深沟壁垒,分兵守守,楚军虽深入敌境千里,不能进也不能退。”
然而,到了公元前204年12月,项羽发起了对荥阳的猛烈攻击,并成功切断了汉军的粮道。荥阳城陷入了危机,粮草告急。刘邦不得不撤退至成皋,结果再次遭遇项羽的进攻。此时,项羽的入关通道被打开,形势更加严峻。为此,刘邦听从谋士辕生的建议,从武关派兵前往宛城,诱敌深入,缓解了荥阳和成皋的压力。
与此同时,彭越在巨野骚扰项羽的后方下邳,使得项羽在多个战线之间疲于奔命。项羽的军队在荥阳、成皋和宛城三地反复进攻,却始终未能取得决定性胜利,为刘邦争取了宝贵的喘息之机。
公元前203年10月,战争局势发生了重大转折。韩信成功征服齐国,击败了齐国的贵族势力,甚至项羽的爱将龙居也死于此战。项羽的后方被汉军严重威胁,粮道屡遭破坏,曾经强盛的楚军陷入困境。项羽意识到,继续与刘邦对峙下去,不仅会失去战略主动,还可能陷入汉军的包围。
为了打破僵局,项羽只能选择罢兵议和,双方最终以鸿沟为界达成协议,东归项羽,西归刘邦,暂时结束了长期的对抗。然而,刘邦的谋士张良和陈平却劝他趁项羽粮草断绝之机,果断出击,借机消灭项羽的主力。刘邦果断采取行动,停止西撤,转而追击楚军。
这场战斗,成为了楚汉战争的决定性一战。张良和陈平的计谋成功实施,刘邦领导的军队一路猛追,终于击溃了项羽的后卫,项羽自己也在压力下开始反击。尽管项羽一度取得胜利,重新振作并指挥楚军向东南撤退,但这场反击只是暂时的。
不久后,韩信、彭越和英布等将领联合进攻,三面围攻楚军,最终形成对项羽的全面包围。与项羽的十万大军激烈战斗后,汉军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项羽逃入垓下后被彻底包围,四面楚歌的他悲从中来,感叹自己的一生和命运。最终,项羽在绝望中引领残存骑兵突围,经过一番逃亡后,在乌江自刎,结束了他的传奇一生。
项羽虽败,但他的一生充满了辉煌与传奇,成为了英雄的象征。他的失败并没有抹去他在历史上的光辉,反而为后人留下了无数传说。项羽在三十一岁时,英勇而短暂地走到了人生的终点,但他的故事却永远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