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之死,历来引人扼腕叹息。许多人在惋惜之余,总喜欢寻找各种“替罪羊”。有人责怪刘封、孟达没有出兵相助,有人怪糜芳、傅士仁临阵倒戈,还有人甚至埋怨刘备与诸葛亮不去救援,甚至阴谋论般地认为他们有意陷害关羽。更夸张的是,竟然还有人把矛头指向与此事毫无关联的马超,硬说他见死不救。这种说法实在有些荒唐。所谓“马超督临沮”只不过是《三国志》里的一句记载,何以就成了他应负关羽之死的罪名?
实际上,这对马超极不公平。临沮的确离麦城不远,但关羽败走麦城时,马超根本不在临沮。更何况,自汉中之战之后,刘备已经将主力调走,临沮几乎无兵可用。马超即便想救,也无兵可调。若真是马超坐视不理,刘备会毫无反应吗?要知道,为了关羽,刘备甚至杀了义子刘封,何况区区马超?彼时的马超早已失去了往日西凉枭雄的风采,手中无兵无地,哪怕真有不当之举,刘备也不会顾忌。事实是,刘备不仅没有责罚马超,反而不断擢升其官职。从平西将军到左将军,再到骠骑将军,马超的地位一路攀升,直至成为蜀汉武将之首。若他真在临沮见死不救,刘备怎会如此重用?
再来看关羽的败亡,其实与马超无关,主要原因在于三点:其一,刘备当时正忙于汉中之战;其二,关羽自作主张发动襄樊之战;其三,孙权突然偷袭荆州。公元217年,刘备大举进攻汉中,最终在219年夺取要地,自立为汉中王。关羽则在同年秋天发动襄樊之战,试图借机扩张。
问题在于,史籍中没有任何证据表明襄樊之战是刘备与诸葛亮的计划。倘若这是集团战略,关羽理应获得后方支援,甚至会有诸葛亮调度的后备军。但事实恰恰相反,关羽孤军奋战,几乎无人援助。这表明襄樊之战极可能是关羽一意孤行的举动。其间虽有水淹七军、斩庞德的辉煌战绩,但关羽显然低估了局势的复杂性。他只顾与曹军死战,却忽略了身后的东吴。
孙权素来对刘备占据荆州心怀不满,早有图谋。正当关羽沉浸在连战连捷的喜悦中时,吕蒙突然发动奇袭,轻而易举夺取荆州。关羽腹背受敌,只能败走麦城。此时曹仁、徐晃联军前堵,吕蒙、潘璋部队后追,关羽根本无路可逃。刘备远在西川,无法施救;马超虽名义上督临沮,但早已被调离,驻守成都门户一带,既无权调兵,更不可能即时驰援。
值得一提的是,马超的调动其实也与关羽有关。关羽自恃功高,常瞧不起马超,还曾扬言要与之比武。诸葛亮担心二人内讧,便早早将马超调往别处。如此一来,关羽在麦城被困时,马超根本不可能出兵相助。
综上所述,关羽的失败归根结底是因其过于骄傲,缺乏统筹全局的眼光。在没有后援、没有战略准备的情况下,他自作主张挑起襄樊之战,最终导致全盘崩溃。这场悲剧,与马超毫无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