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看史料里写明朝人逛街,总觉得哪儿不对劲。你想啊,那会儿买东西不用银票就得掏铜钱,一串一百文挂在腰上,走快了叮当作响不说,真要遇上点急事,这串钱能把人急死。
我上次去博物馆看展览,玻璃柜里摆着串复原的洪武通宝,绳子都快磨断了。讲解员说这就是当时最常见的 “一串百文”,可我瞅着那沉甸甸的样子,光想象着揣这么一串去赶集就累得慌。铜钱这东西怪得很,朝廷说是每枚一钱重,实际铸造时有的薄有的厚,串起来松紧全看绑钱的人手艺。有次看笔记里写,有个小贩收摊时数钱,绳子突然断了,一百文铜钱滚得满地都是,等他一个个捡起来,天都黑了。
更麻烦的是这 “百文” 根本没准数。明明说好一串顶一百文,可实际交易时总少那么几文。后来才知道这叫 “短陌”,就跟现在找零不给够似的。有次看地方志,说某县收税时,衙役非要按 “九十八文当百文” 算,老百姓不乐意,吵到县太爷那儿去了。你说这事儿怪不怪?朝廷定的规矩,到了底下就变了样。
要说这串钱的绳子也是个大问题。好点的用麻绳,差的就是普通棉线,遇着梅雨天潮乎乎的,没几天就朽了。我记得有本明代商人的日记,说他去苏州进货,路上不小心摔了一跤,钱串子断了不说,铜钱滚进泥水里,好几枚锈得都认不出字了。那会儿的铜钱成色又杂,永乐通宝和嘉靖通宝混着串,收账的还得一个个挑出来看,多耽误功夫。
其实朝廷也不是没试过解决。朱元璋那会儿发行过大明宝钞,上面印着一串一串的钱图,说一贯顶一千文,也就是十串百文。可这纸钞贬值得厉害,到后来老百姓宁愿背着重铜钱,也不愿用那轻飘飘的纸片子。你别说,这宝钞设计得还挺有意思,上面画的钱串子整整齐齐,现实里哪有这么规矩的?
到了明朝中后期更有意思,大家慢慢开始用银子了。不是因为银子多好看,实在是这铜钱太麻烦。有本笔记里写,有个掌柜算账,桌上摆着七八串铜钱,算一笔账就得拆一串,到最后线头堆得比账本还高。后来他干脆换成碎银子,用秤称着交易,虽说也麻烦,但总比天天捡铜钱强。
我有时候会想,要是明朝人能预见现在的扫码支付,会不会觉得不可思议?不过话说回来,那会儿也没别的法子。你想想看,过年赶集买年货,揣着十几串铜钱出门,走几步就得摸一下生怕掉了,买东西时还得提防人家给的钱串子不够数。换成是你,闹心不闹心?
现在博物馆里看那些整整齐齐的铜钱串,都是后人重新整理过的。真要还原当时的样子,估计得是歪歪扭扭一串,还带着不少锈迹。这 “一串百文” 的规矩,看着简单,实则坑了不少明朝人。你们说,要是那会儿有更好的计数法子,会不会能多攒下点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