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带你穿越时空,解锁尘封的精彩瞬间!
今日8月29日
全文共 3100字,阅读大约需要 6分钟
从广州到长江,英军的炮火一路逼近。
清政府的退让,不是一次,而是一次次在边退边让中被蚕食。
直到南京城下,签字那一刻,历史的齿轮彻底转向。
文|潇湘倦客
>南京城外长江江面,英国战舰的炮口对准了六朝古都,一场屈辱的签约仪式改写了中国命运。
1842年8月11日,南京紫金山。英国陆军士兵在山顶架设起一排排炮口,冰冷的金属管在阳光下闪烁着寒光。山下,数十艘英国战舰沿长江排开,舰炮全部对准了南京城墙。城内的两江总督牛鉴惊恐万分,紧急向英国全权代表璞鼎查乞求停战。
璞鼎查的回答是:只要清廷代表耆英、伊里布接受英方全部条件,英军可以不攻城。
1839年6月,广州珠江口。钦差大臣林则徐下令将收缴的两万余箱鸦片在虎门海滩公开销毁,滚滚浓烟升腾了整整二十三天。这一正义之举却成了英国发动战争的借口。
1840年6月,英国远征舰队抵达中国南海,第一次鸦片战争正式爆发。这支由40多艘舰船和4,000多名士兵组成的现代化军队,让依靠大刀长矛的清军节节败退,英军攻占定海,北上天津,清廷震惊。
而道光皇帝在“剿”与“抚”之间摇摆不定,前线将领琦善、奕山等人先后私下与英方签订了《穿鼻草约》。1841年1月26日,英军强行登陆并占领香港岛,这是中国领土第一次落入异国之手。道光皇帝震怒,1月27里下令对英宣战,并否认《穿鼻草约》。
但清军在虎门之战和广州之战均战败,于是奕山又私下与英国签订了《广州条约》,对英国赔付600万元作为“赎城费”,并欺瞒道光皇帝宣传此为行商积累欠款。
同年4月30日,英军蓄意扩大战果,再度北上。先后攻陷厦门、镇海、宁波。1842年夏天,战局急剧恶化。6月16日英军攻陷吴淞,7月21日又攻占镇江,切断了京杭大运河的漕运,清廷的经济命脉被掐断。镇江城破,1500名八旗兵与英军展开惨烈巷战,死伤殆尽。
面对英军直逼南京的危局,道光皇帝于7月16日密谕耆英:只要英国息战退兵,便同意割让香港,并增开通商口岸。
1842年8月4日,英国舰队驶抵南京下关江面,并从燕子矶登陆。六天后,英军开始准备攻城。两江总督牛鉴惊恐万状,向璞鼎查乞和。璞鼎查提出最后通牒:8月14日前必须接受全部条件,否则攻城。
8月11日,钦差大臣耆英从无锡匆匆赶到南京。为试探英军底线,他先派陈志刚与英方接触。璞鼎查毫不客气地提出赔款3000万两白银的要求。经过讨价还价,陈志刚将其压到2100万两,并提出用香港换取英军撤出中国。
璞鼎查对清朝代表的态度极为不满,为了让清方“认清现实”,特邀请耆英等参观英军海军演练。当耆英目睹英军坚船利炮的威力后,心理防线彻底崩溃。这位清廷重臣在给道光的奏折中写道:
“该夷船坚炮猛,初尚得之传闻,今既亲上其船,目睹其炮,益知非兵力所能制伏。”
8月12日,璞鼎查正式提出书面要求:
“让地通商一端,大清必将香港地方让与大英永远据守。盖大英之国体,既被大清之凌辱,理当让地方以伏其罪,而补所伤之威仪也。”
中英双方在静海寺内先后谈判四次,8月17日,江宁布政使黄恩彤与英国传教士兼翻译官马儒翰商定了条约内容。8月22日,道光皇帝全部接受了条约内容。
▲爱新觉罗·耆英像
1842年8月29日(道光二十二年七月二十四日),南京下关江面。英国军舰皋华丽号(现译“康沃利斯号”)上,一场决定中国命运的签约仪式即将开始。
清廷代表钦差大臣耆英、伊里布、牛鉴登上英国军舰。面对英方代表璞鼎查,三人战战兢兢地在十三款条约上签字用印。
这份被称为《南京条约》的文件,又称“江宁条约”、“万年和约”、“白门条约”,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条约核心内容触目惊心:
割让香港岛;赔偿军费、商欠与鸦片烟价共二千一百万银元;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关税由英方协定,废除公行制度,准许英商在华自由贸易。
英国议会原本在政权更迭后撤回了割地的要求,但璞鼎查深知香港在远东的战略价值,宁可违背训令,也要将其写入条约。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条约第四款竟特别追溯到林则徐的禁烟行动:
“因大清钦差大宪等于道光十九年二月间,经将大英国领事官及民人等,强留粤省,吓以死罪,索出鸦片,以为赎命。今大皇帝准以洋银六百万银元偿补原价。”
也就是说,中国要为自己销毁的鸦片付钱。
甲板上签押结束时,长江依旧在缓缓流淌,城里的百姓并不知晓,自己的国家刚刚割去了大片的土地,送出了大量的白银,也让列强第一次以胜利者的姿态踏进了中国的门户。而这场仪式,不用一声炮响,便改写了此后百年的历史格局。
▲道光皇帝——爱新觉罗·旻宁
条约的墨迹未干,新的条件便像潮水般涌来。清廷原以为《南京条约》能换得片刻喘息,没想到那只是下一轮蚕食的开始。
1843年7月22日,清政府与英国签下了《五口通商章程》,随后的10月8日又在虎门签订补充《虎门条款》。两份附约让英国攫取了在中国的领事裁判权和最惠国待遇等权利,这些附约对中国主权的破坏程度甚至超过了条约本身。
在关税问题上,耆英没有为清廷留下任何谈判余地。耆英与璞鼎查签订的《海关税则》被规定得一清二楚:61种出口货物、48种进口货物,其中进口税率降低至5%左右,远低于当时各国的税率,这几乎等于对外商敞开了大门。
自此,中国丧失了关税自主权,一国财政的命脉,从此要看他国脸色。
▲《南京条约》原件
在司法领域,英国取得了领事裁判权。英国人在华犯罪,由英国审判,按英国法律处理。耆英认为英国人难以管理,为了少惹麻烦,竟将领事裁判权拱手相让。
最令人痛心的是“片面最惠国待遇”(利益均沾)条款。英方原本提出双方互享最惠国待遇,但耆英认为中国在英国没有利益,单方面放弃了权益。结果,日后中国给予任何国家的特权,英国都能自动享受。
《南京条约》签订后,西方列强蜂拥而至。
1844年7月3日,美国派顾盛率三艘军舰抵达澳门,强迫清政府签订《望厦条约》,条约规定美国享有英国在华的一切权利;同年的10月24日,法国也派出八艘军舰,迫使清廷签订《黄埔条约》,条约规定法国享有英国、美国在华的一切权利。
之后比利时、瑞典、挪威等国接踵而至,签约仪式轮番登场,中国主权被层层剥夺。
▲英·维多利亚女王
《南京条约》的签订,不只是几页纸的落印,而是一道分水岭,从此,中国延续了两千余年的封建独立形态开始崩解,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格局悄然成形。
香港岛的割让,使中国的领土完整第一次出现缺口。这个原本只是渔船出入、潮声日夜的南海小岛,很快被英国改造成远东的重要军事和商业基地,给英国进一步侵华提供便利。短短几年时间码头、仓库、海关、兵营在香港建立了起来。
它的繁华,建立在与中国本土经济的隔绝之上;它的港口,成了列强在亚洲插下的第一个钉子。直到1997年7月1日,这块土地才重新回到中国版图,但历史留下的印痕,并未随归还而完全消散。
五口通商彻底改变了中国沿海城市格局。1843年至1844年间,厦门、上海、宁波、福州、广州相继开埠。位于长江口的上海因接近丝绸和茶叶产地,迅速崛起,1853年便取代广州成为全国最大贸易港口。然而,这些繁忙的背后,是外商的资本和船队在主导一切,地方官府只能在有限的税收与治安管理中插手。
西方文化也随之涌入。1846年,道光皇帝被迫明诏弛禁天主教,归还原有教堂。英美传教士纷纷在通商口岸设立教堂、学校和医院。
美国归正会在厦门兴建了中国第一所基督教教堂——新街堂;美北长老会的嘉约翰在广州创办了中国第一所西医院——博济医院。新的观念、新的医疗与教育方式逐渐渗入沿海社会,既带来启蒙,也带来文化上的冲突与不安。
▲《鸦片战争》谢晋执导的电影,于1997年6月9日在中国上映
条约签订后,道光皇帝将《南京条约》文本束之高阁,存放于两广总督衙门,未下令地方官员执行。而英国则通过报刊大力宣传条约内容,并屡次要求两广总督履行条款。
1858年,英国以“修约”为名,联合法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此时距离《南京条约》签订仅16年,炮舰外交再次上演,而悲惨程度胜于第一次。
郭廷以在其著作《中国近代史纲》中悲叹“过去的中西关系,一切操之于中国,今后是几乎事事由人;过去是中国不以平等待人,英人口口声声要争取平等,现在及以后反以不平等对待中国了。”
参考文献:
《南京条约》原文
《近代中国史纲》郭廷以著
《鸦片战争档案史料》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纂
《中国沿海的贸易与外交》费正清著
▲鸦片战争后中国丢失的领土
————☀本文完结☀————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不错,
欢迎订阅、点赞、转发、收藏、留言❤
历史血案:江东六十四屯惨遭沙俄血洗,数千生命湮灭
黑龙江上的血色记忆:1900年海兰泡惨案真相揭秘,5000华人遭沙俄残杀,历史不容遗忘!
瑷珲城火烧案:1900年东北惨烈血腥一幕全纪录
百年国耻回望:袁世凯为何甘愿签下“亡国条约”?1915年5月9日|历史上的今天
清朝最沉痛一日:法国凭什么逼清廷让出六大口岸?1858年《中法天津条约》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