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美国之所以还没和中国直接开战,原因在于背后依然有雄厚的资本支撑,它还能靠着金融霸权和科技优势继续消耗。但倘若有一天走到绝境,为了保住全球霸权地位,美国很可能会成为第一个挑起“第三次世界大战边缘冲突”的国家。要知道,这个国家从1776年建国之初就从未安分过。早期他们依靠对土地的疯狂扩张与殖民手段,将自己一步步养成了世界上最庞大的“帝国胖子”。1803年,美国仅花费1500万美元就从法国手中买下辽阔的路易斯安那地区;1846年,他们通过挑起美墨战争硬生生夺走了墨西哥一半的国土;1898年又凭借对西班牙的军事胜利,将菲律宾收入囊中。这些历史事件串联起来,几乎就是一部血淋淋的“扩张史教材”。如今美国喜欢自诩为“自由灯塔”,但骨子里那套“拳头大才是真理”的逻辑从未改变过。
只要看看美国的军费开支就能明白。2025年,美国的军费预算高达8950亿美元,占全球军费总额的40%,几乎相当于中俄印三国加起来的两倍。钱都花在哪?航母、导弹、遍布全球的军事基地,这些都是维系霸权的基石。光是2025年“海军陆战队与陆军合并后的陆上作战能力”项目,就投入了130亿美元,赤裸裸地在为未来的潜在冲突布局。与此同时,美国还深谙“战争经济学”。2023年,全球军火商百强榜的前五名全部被美国公司包揽;在乌克兰危机中,美国军工企业赚得盆满钵满。所谓的“援助”资金,最终有九成都回流到本土军工厂,既带动就业,又稳固霸权,这种算盘精明得让华尔街都佩服。
然而,美国的债务问题如同定时炸弹。国债规模已突破37万亿美元,折合到每位美国人头上,平均负担达10.7万美元,相当于可以买两辆特斯拉Model Y。为了弥补巨大的财政窟窿,美国通过加息收割全球财富,同时不断要求盟友购买美债。但这种手段早已透支信誉。2024年,美国通胀率依旧徘徊在2.7%,信用卡债务突破1万亿美元,普通民众的日子越来越紧巴,而资本家却继续借机掠夺。纵观历史,每当国内矛盾积压成山时,美国往往会把战争当作“止痛药”。19世纪末,他们通过美西战争缓解经济危机;2008年金融风暴后,又借“重返亚太”在南海挑事。如今债务危机更加严峻,谁能保证美国不会再次重施旧计?
在科技层面,美国同样面临不安。华为Mate 60 Pro横空出世,打破芯片禁令的壁垒;中国的大模型DeepSeek-R1以更少算力实现更高效率,让美国“技术封锁”成了笑话。甚至,美国还要求英伟达将对华芯片收入的15%上缴国库,这种做法看似是薅羊毛,实际上却是黔驴技穷的体现。相比当年拖垮苏联的军备竞赛,美国如今面对中国的工业体量和完善的产业链,并没有绝对把握能耗得起。
军事上,美国依旧四处制造摩擦。2025年3月,美军对也门胡塞武装展开大规模空袭,借口是“维护航行自由”,实则是为了掌控红海这一牵动全球12%贸易量的战略航道。这种做法与当年的“缅因号事件”如出一辙——先制造冲突,再趁机出兵。而在亚太地区,美国的动作更是频繁:扩建关岛基地,在菲律宾新设军事据点,甚至推动澳大利亚部署远程导弹,这一系列操作明显是在为未来的冲突搭建舞台。
归根结底,美国从杜鲁门主义到“印太战略”,始终秉持遏制对手的逻辑。当年对苏联,他们依靠政治孤立、经济封锁与军事威慑三板斧;如今对中国,依旧沿用这一套,只不过更加强化了科技压制与舆论抹黑。然而,中国并不是苏联。凭借14亿人口的巨大市场、完整的工业体系和战略武器的底气,中国完全具备抵御围堵的能力。美国妄想复制冷战的胜利,几乎没有可能。
有人认为,美国不敢发动大战,毕竟核大国间的冲突足以毁灭人类。但历史上,美苏在古巴导弹危机时同样距离核战争只有半步之遥。今天,美军在南海的所谓“自由航行”,与中国军舰近到能看清对方舰员的面孔,这种摩擦极易失控。眼下,美国还能依靠美元霸权与部分科技优势拖延,但一旦这些资本被耗尽,他们很可能会选择孤注一掷。毕竟,历史上许多帝国在衰落时,往往会用最疯狂的方式来做最后的挣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