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汉代历史上,司隶校尉这一职务最早设立于汉武帝时期。其本职工作是“掌徒隶而巡察”,即管理徒隶并负责监察巡视。虽然在官阶上,司隶校尉仅位于秩比二千石的丞相司直之下,看似并不显赫,但其权力却极为重要。司隶校尉不仅常常以皇帝钦命持节使者的身份行事,还掌握着一支直属皇权的精锐部队,大约有一千两百人。由此可见,虽然官位不高,但却兼有监察、逮捕和惩治等多重权力,堪称皇帝的耳目与利刃。后世的明朝“锦衣卫”,便能看到这种制度的影子。进入汉末三国时期,不少历史舞台上的重量级人物都曾出任过司隶校尉,足见其地位的重要。
一、袁绍
袁绍是东汉末年名门“汝南袁氏”出身,家族四世三公,声望极高。早年,他先任中军校尉,后担任司隶校尉。当时,大将军何进倚重袁绍,支持他出任这一职务,目的就是借袁绍之力来打击权势极大的宦官集团。然而,189年何进被宦官所害,局势骤然变化,董卓随即进驻洛阳,掌握大权,袁绍虽然仍是司隶校尉,却无力制衡,权力大打折扣。初平元年(190年),袁绍在关东诸侯推举下成为联军盟主,公开与董卓为敌。随后,他逐渐坐大,占据冀州,又接连控制青州、并州。建安四年(199年),他在易京之战中击败幽州军阀公孙瓒,统一河北四州,势力达到顶峰。但次年官渡之战中惨败于曹操,元气大伤。建安七年(202年),袁绍在平定冀州叛乱后因病去世,终年五十岁。
二、李傕
李傕原是董卓的部下。董卓死于吕布之手后,他与郭汜等人合兵进攻长安,成功击败吕布并诛杀王允等忠臣,自此掌控朝政。李傕借机迫使汉献帝授予自己司隶校尉等高官厚职,以此巩固权力。然而,他与郭汜之间又因利益冲突爆发内讧,导致朝局更乱。196年,汉献帝趁机逃离长安,投奔曹操,东汉中央逐渐落入曹操掌控。最终,李傕遭到朝廷反击,族人被尽数诛灭。建安三年(198年),他在黄白城被敌对势力击杀,首级送往许都,以儆效尤。
三、吕布
吕布以骁勇善战著称,但多次背弃旧主,名声不佳。192年被李傕击败后,他投奔袁术,却因骄横跋扈而遭拒。之后又投靠袁绍。袁绍为了笼络他,授予其司隶校尉之职,并派兵护送,实则暗中图谋除掉他。吕布察觉不妙后逃走。194年,他与曹操争夺兖州,最终失败。196年,他趁刘备立足未稳之机,夺取徐州。建安三年(198年),曹操围攻下邳三月,吕布被迫投降,旋即被缢杀,结束了他反复无常的一生。
四、曹操
曹操在建安元年(196年)迎奉汉献帝至许都,自此挟天子以令诸侯。随后,汉献帝任命他为司空、司隶校尉等要职,使他得以全面掌控朝廷。凭借皇帝的名义,曹操逐步击败各方割据势力:先平袁术与吕布,再于官渡之战大破袁绍,继而北击乌桓,彻底统一北方。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位至丞相,进一步巩固权力。其后数次征伐,西破关中联军,南取汉中,威名远播。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病逝于洛阳,享年六十六岁。曹丕称帝后,追尊其父为魏太祖武皇帝。
五、张飞
刘备称帝后,于章武元年(221年)任命张飞为车骑将军,并兼领司隶校尉,进封西乡侯。这一任命显示了刘备对张飞的极大信任。然而同年,刘备为报关羽之仇,亲自出兵伐吴,命张飞从阆中率兵出征。不料,张飞在出兵前因治军过严,被部下张达与范强刺杀,首级被送至孙权处。刘备得知噩耗后悲叹不已,后主刘禅追谥其为桓侯。
六、诸葛亮
(后续未完,可推知)诸葛亮在蜀汉政权建立后,也曾涉及司隶校尉一职的相关安排,其象征意义在于对中央权力的掌控与制度的延续。
这几位在东汉末年和三国初期叱咤风云的人物,都曾与司隶校尉这一职位产生关联,从而体现出该官职虽然设立在汉代,却在后世政治斗争中长期具有特殊的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