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丰皇帝刚刚迎娶了一位聪慧伶俐、姿容出众的嫔妃——兰贵人。这位年轻美貌的女子极得皇帝宠爱,年仅二十出头的咸丰几乎日日留宿在她的寝宫——储秀宫中,沉浸在温柔乡里,连朝政都顾不上,连续数日未曾上朝理政。要知道,彼时的咸丰才登基四年,正是年轻气盛、政局复杂之时。
一般而言,能登上皇位的人,往往自幼失去父亲,而母亲又无力干预政事。如今咸丰沉迷女色,数日不理政务,令满朝文武大臣急得焦头烂额。事实上,在咸丰统治初期,大清王朝内忧外患已极为严峻:外有洋人坚船利炮直逼国门,内有太平天国义军在两广之地揭竿而起,局势岌岌可危。偏偏皇帝此时却深陷后宫,不问政事,更让朝局雪上加霜。
此时的皇后,正是后来声名显赫的慈安皇后。她在清宫后妃中可谓晋升最快,从普通嫔妃到母仪天下的皇后,仅用了四十天,且在这短短日子里两度升迁,实属罕见。她的手腕与姿态,足见非同一般。慈安之所以能迅速登上女人中的巅峰,不仅依靠个人的才智与妩媚,还掌握着另一重利器——祖宗家法。
根据清室祖训,皇帝主外,皇后理内。皇帝若因沉迷女色而荒废政务,皇后有权出面训诫,甚至惩处迷惑皇帝的妃嫔。于是,愤怒的慈安带着象征祖训的“家法”直闯储秀宫。所谓“家法”,是一柄巨大的木杖,形如戒尺,象征皇后的权威。宫女将木杖高举入殿时,咸丰与兰贵人尚在嬉戏。慈安先向皇帝行礼,随即命宫女呈上家法。咸丰见状,顿时心虚,不敢造次,只能尴尬起身避到一旁。
慈安随后以皇后的身份当场训斥兰贵人,指责其以媚态惑主,坏了朝政。随即命宫女用木杖狠狠责打兰贵人。兰贵人惨叫声不断,皮肉皆开,而一旁的咸丰皇帝却不敢出声,眼睁睁看着自己最宠爱的女子受罚。等惩戒结束后,慈安再度向皇帝施礼,重申祖训内容,并提醒皇帝立即回宫更衣、早朝理政。咸丰不得不灰溜溜随皇后而去,只留下遍体鳞伤、泪流满面的兰贵人。讽刺的是,这位兰贵人,正是后来权倾朝野的慈禧太后。
现今不少清宫戏里常演绎皇帝随心所欲,想宠幸哪位妃嫔便可立即召见,其实这是误解。真实的清宫里,皇后的权力远比人们想象的更大,尤其是清代。所谓“翻牌子”制度,在电视剧里是太监端来妃嫔名牌,皇帝翻中谁就临幸谁。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皇帝的饮食由御膳房安排,日常起居由内务府掌控,唯独寝宿之事,由皇后一手决定。换言之,皇帝虽为天下之主,却无权自主决定与哪位嫔妃同寝。
这种制度听上去不可思议,但其中却蕴含着极深的皇权智慧。对于封建王朝而言,最重要的莫过于皇权稳固与子嗣繁衍。皇帝的家事即是国事,后宫子嗣的多寡直接关系到皇族是否兴盛,亦关乎王朝的稳定。宗族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地位极高,人口众多意味着皇权基础更牢。因此,古代皇帝后宫必然佳丽三千,目的正是增加子嗣,壮大宗亲势力。
然而,若由皇帝自行选择宠妃,极易沉迷一人,久而久之后宫失衡,效率低下。在寿命普遍不长的年代,仅凭一位宠妃生育显然不足以保证子嗣繁盛。为了确保“雨露均沾”,最大程度提高生育几率,祖训便规定皇帝的寝宿权必须交由皇后掌管。
皇后作为正妻,地位超然,通常已生有皇子,少了争宠之心,因而更能保持公正。在传统家族观念中,正妻与丈夫同为家族支柱,她有责任保证子嗣兴旺。于是,清代先祖便立下此项奇特祖训,用以平衡人性、确保皇室血脉延续。
可以说,这一制度既是对皇帝的约束,也是对皇权的保护。正因如此,兰贵人虽曾因宠爱受罚,却终凭聪慧手腕,在这森严复杂的制度里一步步走向权力顶峰,成为后世无人不知的慈禧太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