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公元前四世纪,秦国为了实现统一,向韩国发起了攻击,目标直指韩国的野王城。在这个过程中,上党郡被迫沦为了一块孤立的“飞地”。为了避免与秦国的进一步冲突与财务损失,韩国方面最终决定向秦国提出割让上党郡以换取和平。然而,作为上党郡的郡守冯亭却并不愿意接受国君的命令,而是主动把城池献给了邻国赵国。这一举动引发了赵孝成王的重视,他深知机遇难得,听从了平原君赵胜的建议,决定整合力量,迅速吞噬这块肥肉。然而,秦昭襄王对此不可接受,感到自己被人利用,愤怒地派遣王龁率领大军向赵国发起了进攻,誓言讨回失去的上党郡。
面对秦军的强势进攻,赵孝成王急忙派遣经验丰富的大将廉颇迎战。秦军如猛虎下山,初战对赵军产生了不小的压力,然而廉颇并未因初期的挫败而沮丧,他迅速调整战略,将防守转为主动反击,和王龁展开了一场异常激烈的攻防大战。王龁面对廉颇的坚固防线却无计可施,他的多次进攻均未能找到突破口,最终不得不采取围困的战术。于是,长平战场上,双方的军队总数近百万,以激烈的消耗战开始较量。
战争不仅是对军队战斗力的较量,更是兵员后勤保障与国力综合能力的比拼。赵国在经历“胡服骑射”改革后,虽然其军事力量有所提升,但经济生产能力并没有相应增长。随着战事拖延,赵国逐渐承受不住巨大的压力。赵孝成王在对廉颇的催促未果后,心中对于换将的念头愈发强烈。而秦国为了维持士气,倾尽国力支持这场战争,以期维护昭襄王的尊严,因此双方都选择通过换将来打击对手。于是,秦国启用了“反间计”,声称对赵括感到恐惧,赵孝成王在犹豫后决定将其调上前线。
与此同时,秦国秘密安排了实力强大的“人屠”白起出战。在经过一番复杂的战斗后,白起成功引诱赵括进入了包围圈。经过数月的围困,赵军因粮草耗尽、士气低落,最终发起绝望的突围。然而,赵括被击杀,赵国的四十五万将士也在白起的阴谋之下惨遭屠杀,形势愈加严峻。
白起在此时提出一次性消灭赵国的建议,然而当时秦王并未予以采纳。如果白起选择不遵从王命,我认为战斗最终必定会以失败告终。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在长平之战中,秦国几乎耗尽了全国的力量才取得胜利,赵军虽然经历惨烈的突围,但秦军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士气并不高昂,因此他们迫切需要时间休整。带领这样一支疲惫不堪的队伍去攻打邯郸,胜算渺茫。其次,攻打邯郸不仅需要强大的后勤保障,还需面对赵国防御极为严谨的廉颇,若战役无法迅速结束,无疑将导致严重的后果。
再者,白起之所以向昭襄王提出建议,是希望得到直接的认可与支持。然而,若秦王决定随意发兵而不按部就班地休整,必将引发国内的混乱与反对,甚至使得周边的诸侯国有机可乘,趁机袭扰。总之,结合以上因素,面对半数伤亡、精疲力竭的队伍,想要单凭自己进行灭国征战几乎不可能。因此,白起若真的选择不听从王命,执意攻打邯郸,无疑将走向失败的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