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国在八百年的征战历史中,确实始终将主要精力放在北上争霸中原,而对南方的广大区域并未投入太多心力去征服与整合。楚国南方的广袤地域,在当时被称作“百越之地”。直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才派遣屠睢与赵佗率领五十万大军南下征讨。过程极其艰难,多次折戟沉沙,屠睢甚至战死疆场,最后由赵佗继续作战才勉强平定。紧接着秦朝因农民起义迅速覆亡,赵佗便自立为王,建立南越国。刘邦建立汉朝后,赵佗一度臣服,成为汉的藩属国。但在吕后执政时,他又与汉朝关系恶化,宣布独立。至汉文帝时期,两国关系缓和,南越再度称臣。直至南越发展到第四代,最终被汉武帝彻底吞并,这片百越之地才正式纳入中国版图。
既然如此,我们不禁要问:为何楚国在长达八百年的历史进程中,并未下决心征服这片土地,将其纳入自己的版图?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第一,南方百越之地价值有限,征伐难度极大。
百越之地地处蛮荒之境,物产并不丰饶,且瘴疠横行,气候环境恶劣。即使在宋元时期,这种状况依然存在。宋代若要惩治大臣,常将其贬往岭南一带,以此为苦役。苏东坡曾因与章惇政见不合,被贬至此地,便是这种情况的例证。到了元代,蒙古人南征,攻破安南之后,试图北上穿越此地直取楚地湖南,却因军队大批感染瘴气,不得不仓皇退兵。可见此地对于中原政权而言,是名副其实的“瘴疠之乡”。
因此,楚国虽与百越接壤,却兴趣不大。更何况,征服的难度极高。秦始皇麾下的五十万精锐大军,正面投入广西一带,历时三年仍未彻底攻克,还折损主帅屠睢。秦军如此强盛,尚且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楚国自然更不愿贸然涉险。
第二,楚国在周朝前期始终渴望提高政治地位。
楚国本是黄帝后裔,商末时部落领袖鬻熊率部归附周文王,参与灭商之战。商亡后,周武王将楚封为“子爵”。然而在诸侯林立的天下,这仅是最低等的爵位。原因有二:一是楚当时疆域不大,二是楚人被视为“南蛮”,不被中原诸国看重。此后,随着楚国日益强盛,逐渐不再臣服于周室。周昭王甚至亲自率军南征,结果惨败而归,使楚国声势更盛。
然而,无论实力如何扩张,楚国的爵位始终未被提升,这成为楚人心中难以释怀的隐痛。熊通时期,他曾请求周室提升爵位未果,遂愤然自立为“王”,与周王室平起平坐。由此可见,楚国的野心与重心,始终是如何提高在天下的政治地位。而这条道路,只能是向北与中原列国争锋,绝非向南偏僻之地扩张。
第三,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目标是取代周室,问鼎中原。
进入春秋战国,楚国凭借连年征伐,兼并诸侯无数,疆域与国力空前强盛。从楚文王、楚成王到楚庄王、楚共王,楚国多次北上,与晋国等中原强国交锋,目的就是争霸中原。尤其楚庄王时期,势力扩展至周王室腹地,他甚至询问“九鼎”的大小轻重,已明显流露出取代周室、成为天下共主的野心。
由此可见,楚国作为周朝的诸侯,其抱负与晋、齐、秦等强国并无二致,即要在中原立足,最终称霸。既然志在北方,楚国自然不会将宝贵的兵力和精力,消耗在南方那些被视为蛮荒且价值不高的土地上。
综上,楚国之所以未曾全力征服百越之地,既因当地瘴疠横行、征伐艰难,也因其政治价值有限,更因为楚国的战略重心自始至终都放在了中原争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