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反者道之动”,是老子哲学思想中的一个核心论点。简而言之,任何事物发展到极点,必然会出现反转的趋势,盛极而衰,这是自然规律。国家亦然,无论多么强盛的政权,都难以避免这样的周期性。回顾历史,自大航海以来的五百年间,世界一直处在西方主导之下,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英国、美国这些世界性强权相继登上历史舞台,各自走过由崛起到辉煌再到衰落的过程。如今,美国仍在维持霸权地位,但实际情况早已不同,其权威与号召力正逐渐动摇。
问题在于,美国在经历盛极之后的衰落,会以何种形式体现?古人云:“国之将兴,必有祯祥;国之将亡,必有妖孽。”一个大国的衰落,往往伴随各种异常现象出现。中国历史上的周朝已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鲜明的例子,那就是“号召力”的丧失。所谓号召力,看似无形,却最能反映政权强盛与否,是一个国家掌控力与凝聚力的直接体现。
我们不可能简单地将古代中国与当今世界等同,但可以作类比,因为其中的规律是相通的。以周朝为例:在初期,周天子号令天下,诸侯纷纷响应。周武王伐纣时,号召天下诸侯于孟津集结,虽说“八百诸侯”有夸张成分,但足以显示当时周室的影响力。商朝诸侯不但未能阻拦,反而任由周军东进至朝歌,这背后恰恰说明商朝的号召力已经丧失,诸侯不再愿意为其效命。
然而到了西周中后期,情况开始发生逆转。随着周王室的实力减弱,诸侯逐渐不再听命。齐哀公不顾与周天子的亲属关系,直接违抗命令,最终被烹杀,这反映出王室威势虽在,但其基础已动摇。等到周幽王时期,面对外敌入侵时,几乎没有大诸侯愿意出兵相助,王室孤立无援,镐京陷落,幽王被杀,正如当年商朝的崩溃一样,权威不再,号召力荡然无存。
东周以后,周天子的地位更是名存实亡。周平王迁都洛邑后,势力骤减,仅相当于一方中等诸侯。即便如此,他仍需依靠晋、郑、秦等国支持,还不惜割地换取生存。史学家钱穆评价说:“周室为天下共主之威信,亦扫地以尽。”从此,天下进入春秋争霸格局,天子的权威已不复存在,甚至被郑国轻视到敢于公然射伤王室成员。这一切都表明,当号召力消退时,政权衰亡已不可避免。
这种规律在中国历史上屡屡重演。任何大一统王朝在鼎盛时期,中央政令无不贯彻四方;但一旦中央衰弱,地方势力便坐大,往往出现割据,不再服从命令。由此可见,号召力的强弱,往往是一个国家盛衰的最直观标志。
回到现实,美国的霸权地位是否已经衰落,可以通过这一视角来观察。二十年前,美国在没有联合国授权的情况下,仍能号令三十多个国家参与伊拉克战争,且各国出兵规模不小。但对比如今,其在中东组织的所谓“多国护航行动”,参与国家寥寥,出兵数量更是微不足道,已经到了形同虚设的地步。这与周天子号令不灵如出一辙。
最后,关于历史的意义仍需强调。总有人认为历史无用,不能让国家在技术上进步。但历史是民族的根基,更是宝贵的经验教训。古人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今日我们观察霸权的衰落,仍可从古代的“号召力”变化得到启示。因此,历史从来不是无用之物,尤其在理解国家兴衰大势时,更显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