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韩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如今已经跃升至全球第十的位置,这在国际上无疑是一个引人注目的成绩。作为中国的近邻,韩国的经济发展历程自然引发了不少关注。然而,令人感到不解的并不仅仅是他们的经济数据,而是伴随其发展的那种颇具迷惑性的“自信”。无论是在社交平台的言论中,还是在影视剧与综艺节目的表现里,韩国人似乎都习惯以“世界最强”“宇宙最大”的姿态出现。但实际上,他们的国土面积狭小,综合国力也未达到可以俯视全球的程度。然而,这种不对等的自信,常常还伴随着对中国的轻视,甚至缺乏对中国现状的基本认知。韩国学者金兰都教授就曾直言指出,这是一种愚昧,但韩国社会对此却鲜有反思。
追溯历史,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标志着大明朝的建立,历经战乱的中华大地再度迎来大一统局面。然而,当时周边国家并不都安分守己。处于朝鲜半岛的高丽王国王氏后人一度认为大明尚未稳固,可以趁机扩张。然而,高丽右军都统使李成桂却坚决反对冒险出兵。在国王坚持和群臣蛊惑下,李成桂最终选择推翻高丽王室,自立为王,建立李氏朝鲜,并向大明呈递国书,表达臣属之意。此后,朝鲜国自明朝直至清朝甲午战争之前,始终是中国的藩属国。直至近代才脱离宗藩关系,走向所谓独立。可惜的是,随着1948年冷战格局的到来,朝鲜半岛在三八线被硬生生割裂为南北两个国家。相较于北方的朝鲜,南方的韩国因受到美国的扶持,迅速发展起资本主义经济,走上现代化道路。
反观彼时的中国,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接连经历内忧外患,尤其是抗日战争带来的巨大损失,使得新中国在建国初期可谓百废待兴。上世纪六十年代,更是处于极度贫困的时期,百姓忍饥挨饿的情况并不少见。而此时的韩国,正好享受着美国的支持,进入资本主义经济增长的快车道,逐渐与欧美接轨。这样的差距,使得上世纪来华的韩国人普遍形成一个印象:中国贫穷落后,昔日的大国辉煌似乎已经消逝。然而,自七八十年代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速度惊人,不仅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还形成了庞大的市场,成为全球资本必争之地。
然而,韩国对这一变化的认知似乎十分滞后。他们依旧以旧日的目光看待中国,再加之部分西方媒体刻意的负面报道,使韩国人深信中国仍旧停留在落后阶段。这种对现实的误判,却在韩国社会内部演变成一种近乎盲目的自信。对此,教授金兰都亲自来华考察后,直言中国的发展早已不可忽视,韩国人却依然看不起中国,甚至一无所知。他还指出,韩国社会常常问“中国能否追上韩国”,但在当今中国年轻人眼里,真正对标的是美国,而韩国早已不在视野之中。这番话刺痛了部分韩国人的心,却并未真正改变他们的心态。
在这种自信的掩盖下,韩国社会还有意无意地表现出一种文化上的“贪婪”。他们频频试图将中国的传统文化据为己有,例如在国际上申请一些本属中国的文化遗产。这种行为无疑引起了中国民众的强烈不满。实际上,这种文化攫取背后,既暴露了他们对本土文化的不自信,也让他们在国际上背负了“文化小偷”的名声。更讽刺的是,正因为他们不断试图窃取中国文化,反而刺激了国人更加强烈的文化保护意识和文化自信。
即便如此,指望韩国放弃这种文化争夺是不现实的。真正能让他们闭嘴的,不是抗议,而是中国自身的不断强大。毕竟,再多的口舌之争,无法改变文化与历史的根本归属。正如俗语所言,“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发展速度,已经让世界为之侧目。今天的中国早已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支点,欧美发达国家纷纷在此寻找合作与机遇。相比之下,韩国却常常沉浸在“井底之蛙”的心态中,以为那小片天空就是全部的世界。
事实上,中国在谋求发展时,从未将韩国视为对标的目标。从来我们所强调的,是“赶超世界先进国家”,而不是纠结于与韩国的比较。韩国社会那种自我陶醉式的自信,也许能给他们带来暂时的心理满足,但从长远来看,这种自信更可能成为阻碍他们进步的枷锁。而对于中国而言,真正重要的是继续坚定地走自己的发展道路,让实力说话,而不是与邻居的小心思纠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