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的内部政局错综复杂,派系纷争不断,形成了各自的权力斗争。对于蜀汉而言,派系更是层出不穷,其中尤以“东州派”颇为特殊。与蜀汉其他本土士族派系不同,东州派的成员并非益州本地人,也不是像荆州派那样来自某个特定的州郡。东州派的形成,实际上源自东汉末年众多从中原地区流亡至益州的百姓。在动荡的中原战乱中,这些百姓纷纷投身益州避难,而刘焉便在这群流民中组织起了“东州兵”,逐渐发展出了东州派。与其他派系不同,东州派的成员背景相当复杂,他们并不完全属于任何一方传统势力,而是在蜀汉的政坛中占据了一席之地。那么,作为蜀汉的第二大派系,东州派的代表人物又是谁呢?
一、李严
李严(?-234年),字正方,南阳人,后改名李平。作为蜀汉政权中的重要人物之一,李严在刘备临终时被托孤,成为了刘禅的重要辅佐之一。公元230年,刘禅即位后,册封李严为骠骑将军,成为蜀汉高层中的一员。此时,李严的权力几乎仅次于荆州派的诸葛亮。尽管拥有如此显赫的地位,李严仍然心生不满。公元231年,李严负责押运粮草,却因暴雨天气导致延误。为推卸责任,他指责诸葛亮的北伐计划,最终使得诸葛亮不得不撤军,李严因此失宠并遭到废除,迁至梓潼郡。李严的失势标志着东州派在蜀汉政权中的衰退。公元234年,得知诸葛亮去世的消息后,李严心灰意冷,最终因愤懑而死。
二、法正
法正(176年-220年),字孝直,扶风郿县(今陕西省眉县)人。法正年轻时由于战乱来到益州,在对刘璋政权感到失望后,他选择投靠刘备。公元214年,刘备平定益州后,法正得到了重用,并成为刘备信任的重要谋士之一。在随后的汉中之战中,法正献计斩杀曹操的猛将夏侯渊,为蜀汉立下赫赫战功。法正智勇双全,刘备在他身上寄予厚望。公元219年,刘备称汉中王,法正被任命为尚书令、护军将军。法正于221年去世,年仅四十五岁。刘备为其死去深感伤痛,连哭了数日。他的去世对蜀汉来说是一次巨大的损失,法正被追谥为翼侯,是刘备时期唯一一位获得谥号的大臣。
三、孟达
孟达(?-228),字子度,本字子敬,因避刘子敬之讳而改字。孟达与法正来自同一个地方——扶风郿县(今陕西省眉县),在东汉末年,两人共同南下投奔刘璋。随着益州之战的推进,孟达归降刘备,并在取得汉中之战的胜利后,参与了上庸郡的攻占。然而,在关羽围攻樊城和襄阳时,孟达未能及时派兵支援,导致刘备极为失望,于是孟达选择投降曹魏。尽管他在曹魏一度官至散骑常侍、建武将军,并封平阳亭侯,但最终孟达却因心生叛意,试图再次归降蜀汉,然而未能成功,最终被司马懿斩杀。
四、许靖
许靖(?-222年),字文休,汝南郡平舆县人。许靖因与弟弟许邵一同以品评人物而闻名,后来来到益州,先后担任巴郡、广汉、蜀郡太守。在刘备围困成都时,许靖曾试图叛逃,但被刘璋捕获。刘备定蜀后,本欲弃用许靖,但在法正的建议下,许靖被重新任用,担任左将军长史。建安二十三年,刘备称汉中王时,许靖被任命为汉中王傅,后来,随着刘备的即位,许靖升任司徒,位列三公。尽管许靖的官职显赫,但他却未能掌握实权。直到章武二年(222年),许靖去世。
五、陈祗
陈祗(?-258年),字奉宗,汝南人,是司徒许靖的外孙。陈祗年轻时得到费祎的赏识,后来在董允去世后,担任了蜀汉的侍中。陈祗逐渐成为了刘禅的宠臣,官至尚书令、镇军将军,权力逐渐扩大。陈祗支持姜维北伐,假意与宦官黄皓结盟,但这种关系导致黄皓开始干涉朝政,掌握实权。景耀元年,陈祗去世,刘禅深感痛惜,并追谥他为“忠侯”。
六、吴懿
吴懿(?-237年),字子远,兖州陈留(今河南开封)人。吴懿是蜀汉穆皇后吴氏的兄长,最初随刘焉入蜀,后在刘璋手下任中郎将。刘备进攻刘璋时,吴懿投降刘备,并逐步升任将军,参与了多次北伐。尤其是在与魏延一起大破魏将郭淮、费曜后,吴懿得以晋升为左将军,并封为高阳乡侯。诸葛亮去世后,吴懿继续在汉中担任都督,升任车骑将军、雍州刺史、假节,最终晋封济阳侯。公元237年,吴懿去世。
七、吴班
吴班(生卒年不详),字元雄,兖州陈留郡(今河南省开封市)人。吴班与吴懿同为蜀汉的将领,并在多次军事行动中表现出色。公元221年,吴班参与了刘备伐吴的战争,后来又随诸葛亮参与北伐。在建兴九年的北伐中,他大破魏将司马懿,立下赫赫战功。吴班因豪爽侠义而受到蜀汉将领的喜爱,并因与穆皇后的关系,在蜀汉内部享有较高的地位。
以上几位人物,正是东州派的核心成员之一,他们在蜀汉政权中各自担任重要职务,为蜀汉的建设和战略决策贡献了巨大力量。尽管东州派在蜀汉内部的地位有时受到挑战,但他们的存在无疑对蜀汉政权的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