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太邪魅了!
他的软实力近于妖!
仅从刘邦人缘方面简单讨论一下。
反秦之前,刘邦凭借“贺万钱”撬动婚姻的大门,又凭借出众的仪表,斩获吕公的好感,把吕雉下嫁。要知道跟刘邦竞争吕雉的是沛县县令,不管是地位和财力,都要强过刘邦,结果刘邦意外胜出,这就难怪吕雉的母亲会感到生气了。
吕媪怒吕公曰:“公始常欲奇此女,与贵人。沛令善公,求之不与,何自妄许与刘季?
吕公的特殊技能帮刘邦上位,但是如果没有通过“贺万钱”的机会创造,刘邦很难得此良缘。
这里有必要讨论一下吕公的相面技能。
说吕公不善相面吧,刘邦确实如他所说,混的风生水起,建立了汉王朝,但你说他善相面吧,他又看不出吕后将会成为他老吕家绝户坟的掘墓人,或许老吕头在相面这方面也是半瓶子醋。
刘邦当亭长的时候,结识了夏侯婴,夏侯婴担任沛县马厩的驾车官,每次送迎过往的使者或宾客,返回时经过泗水亭,都要和刘邦交谈,每次交谈都要持续一整天。夏侯婴成为沛县县吏之后,跟刘邦的关系更加要好,他俩玩闹的时候,刘邦误伤夏侯婴,为了让刘邦不受牵连,夏侯婴被关入监牢,鞭打数百次,也没有供出刘邦。
王陵的母亲为了让王陵死心塌地的跟着刘邦,毅然决然选择自杀。
纪信可以为了刘邦脱离险境,假扮刘邦,哄骗项羽,被项羽烧杀。
项羽攻下荥阳之后,以“上将军”“封三万户”的重利劝降周苛,周苛不为所动,结果被项羽烹杀。
韩信攻下齐国之后,面对项羽与蒯通的轮番劝降,韩信虽有摇摆但是最终还是没有动摇。
“臣得事项王数年,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言不听,画策不用,故背楚归汉。汉王授我上将军印、数万之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吾得至于此。夫人深亲信我,背之不祥。幸为信谢项王。”
也许能从韩信对刘邦的评价中看出刘邦快速取得天下的原因。
如果,从这里仍旧无法看出刘邦这种人心极致控制的能力,我们再看另外一个例子,英布!
英布投降刘邦之后,攻打楚军,被龙且打败,英布与随何一起投奔刘邦,刘邦正蹲坐在床边洗脚,就召见英布进来见面。刘邦这一行为,对于初来乍到的英布看来近乎于羞辱。
英布非常愤怒,后悔前来投奔,甚至想自杀。
等到出来回到住处,却发现自己住处的帷帐、饮食、侍从官员的安排,全和汉王本人的居所一样,英布又喜出望外。
刘邦对人虽然没有礼貌,但是你想要的他都会给,甚至是超规格待遇,这种先贬在扬的做法,很容易令一个人陷入自我怀疑中,然后在自我怀疑中重建对他的信任、忠诚以及依赖感。
这就是刘邦驭人的能力以及个人魅力。
除此之外,刘邦对于谋士的建议,敢听,敢用!敢听敢用是一种能力,其实刘邦身边的谋士有很多,也会有很多建议,每个建议不一定都是绝对正确,刘邦作为主帅,他需要分辨,然后执行。
由于史料记载存在取舍,所以很容易给我们造成一种误解,谋士的建议都是对的!这种误解,会令很多人自然而然的把功劳归因于某个谋士,弱化决断者本身的能力!
关键时刻刘邦身边总会出现一位谋士,提供关键性的建议, 同时也能被刘邦快速响应!
他们有沛县老乡萧何、屡次失败的韩国旧贵族张良,有盗嫂贪金污名的陈平、高阳酒徒狂生郦食其、韩王庶孙韩王信、受胯下之辱的韩信、谒者随何、郎中郑忠、戍卒娄敬,还有一群无名之辈,如袁生、侯公。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这句诗正是刘邦的注脚。
你说有这么多人帮助刘邦统一天下能不快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