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60年正月初一,后周的殿归德军节度使、检校太尉赵匡胤受命带领大军出征以应对敌人。大军在初三的夜晚,悄然于汴梁东北二十公里的陈桥驿发生了大规模的兵变。第二天清晨,赵匡胤被将士们拥立为新帝,国号“宋”,此时的赵匡胤成了历史的关键人物,揭开了宋朝的序幕。
与明朝不同,宋朝深谙礼法,尤为重视士人阶层的尊严。历史中有传说,赵匡胤在太庙内留下了一块神秘的“誓碑”,专门为新天子所设,其他人不得轻易窥视。无论是宋朝的开国君主,还是后来的帝王,都严格遵守“誓碑”中的约定,遵循祖宗法度。
然而,宋朝建立一百六十七年后,历史发生了变故。靖康之难发生,金军入侵中原,北宋的徽宗与钦宗两位皇帝被俘至北方五国城。北宋灭亡之际,“誓碑”的秘密终于被揭示出来,令世人震惊。
《避署漫抄》一书中记载了这一事件:“宋太祖受命三年,暗中刻下誓碑,立于太庙寝殿的偏室,碑前以金黄幔布遮掩,门窗锁紧,严密无比。任何非新天子不得窥视碑文。诏令大臣,每当新天子即位后,必须在谒庙时,行礼后宣读誓词。誓词内容严苛,庄重而不可违背。”碑文内容包括,柴氏子孙犯事不得加刑,杀害士人或言事官员者必遭天谴。这誓言成为历代宋朝君主必须遵守的“圣旨”。
靖康年间,徽宗的第九子赵构即位,成为南宋的开国皇帝。虽然赵构并未亲眼见过“誓碑”,但他从亲王时代便听说了其中的内容。赵构深知,太祖立下的誓言不可违背,因此一生致力于尊重士人,宽厚仁爱。但《宋史·高宗本纪》记载,赵构在治国过程中,三次破坏“誓碑”的誓约,最为世人所知的便是杀害岳飞一案。
金军第一次攻破汴京,迫使北宋与其签订屈辱的城下之盟。赵构与张邦昌同行被金人俘虏,经过数月的磨难,两人建立了深厚的共患难情谊。随后的靖康二年,金军再度攻占汴京,徽宗、钦宗被俘,张邦昌在金人的威逼下被推上了“大楚”的皇帝宝座。尽管他并不认同这一身份,甚至心生自杀之念,但仍然依旧被迫执行“皇帝”职责。
在金军撤离后,张邦昌迅速抛弃了帝号,脱下帝袍,归顺南宋。赵构对他表示一定的宽容,封他为官,但随着朝廷舆论的激烈变化,张邦昌“僣逆”的罪名愈加严重,最终赵构不得不在压力下将张邦昌贬谪并致其死。
赵构年仅21岁即位,年轻时的他常沉迷于行乐,对于金人的妥协政策始终持支持态度。然而,主张坚决抗金的李纲与赵构的意见相左,最终在赵构与权臣的联合压力下,李纲短短七十五天便辞去宰相职务。李纲的辞职引起了朝中忠臣的强烈不满,陈东与欧阳澈等人上书指出赵构不该继位,并且对宫中腐败事务进行揭露,最终他们被赵构处死。
在赵构治下,虽然有时以仁爱为名,但对岳飞的处决却令许多人深感震惊。岳飞,作为抗金的民族英雄,曾经身居高位。然而,赵构深知岳飞的威胁,渐渐酝酿对其的打击。岳飞辞职后,赵构通过秦桧等人的陷害,最终将岳飞判死刑。岳飞死后,赵构虽表面上为其恢复名誉,但实际上并未为岳飞平反,始终未敢触及这段历史的真相。
这一切的发生,显示了赵构在权力斗争中的两面性。一方面,他力图维持宋朝的稳固与繁荣,另一方面,却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不惜违背自己曾经承诺的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