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3年3月7日,太平军抵达南京城外的聚宝门。对清朝来说,南京不仅是江南地区的政治中枢,也是防线的核心要地,因而城防格外严密,部队配置极其精锐,规模仅次于京城北京。南京城从东至西,有钟阜之高、长江之险;从南至北,连着峻门、背靠后湖,构成真正的虎踞龙盘之势。就是在这样险要的地形与防务之下,太平军却在短短十余日的时间里,以出人意料的速度攻入城池,令清军防守陷入崩溃。究竟是什么原因,使这座久经锻炼的城池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失守?这成为人们不断追问的问题。
一、屡战屡败,放弃外围
早在1852年12月,清军就已经开始着手南京的城防布置,城墙上安置270门大炮,城外还派出三千兵力驻守,力图形成内外相互制约的对峙格局。然而,单靠这些硬件和布防,并不足以守住长江这一条主动脉。清军的水师在前期作战中屡战屡败,先是在武穴一线失利,随后在四合山之战再次吃亏,水师更不敢在上游进行断江截流,导致太平军的水路优势渐渐确立。长江的运输和渡运控制权落在太平军手中,南京城外的防守力量也逐渐显得无力。原本驻守在雨花台等要地的清军,在3月5日接到指示后,陆续以土袋封堵城门,截断外部通道。城外的守军闻讯后,惊慌失措,抛下大量辎重、衣物与器械,仓促退回城内,形成内外皆空的局面。就此,清军在南京城外的阵地全面崩溃,如同瓮中之鳖,已无力翻身。
二、兵力不足,士气低落
南京城虽然高大坚固,但其体量之大,周长达到96里,城门13座,垛口高达1.6万处。若严格按照垛口分配兵力,至少需要1.6万名守军才能勉强防守全城。现实情况却是城内兵力严重不足——此前不断从南京调往他处支援,导致城内人手空虚,实际可用兵力不过五千 左右。城内仅存约两千多名守军,加上从城外退回并重新汇入的三千余人,总共也只有五千人,显然难以对抗规模庞大的太平军。为补充兵源,清廷采取临时征募的办法,借以充数,但效果并不理想。1852年底,藩司祁宿藻在白衣庵设立保卫总局,请南京的士绅协助维持治安,然而名义上的保卫总局却名存实亡,常用品系缺失,连基本器械都难以维持。1853年2月,城内又设筹防局,由原广西巡抚邹鸣鹤负责。结果,筹防局与保卫总局的实际作用都有限,根本难以改变守城的现实困境,士气在长期的消耗中逐渐低落,守城的希望也随之削弱。
三、炸药破城,势如破竹
开战前,清军在城内汇集的兵力大多为临时征募的壮勇,战斗力远未达到预期水平。3月7日,前锋由李开芳带队抵达南京城外,但他并未急于发动攻城。紧随其后,林凤祥率领的主力陆续到位,在城门外分兵布防,准备逐门逐户地推进。3月9日,太平军开始对城内清军实施炮击,3月11日,靠近聚宝门的报恩寺炮阵成功摧毁了聚宝门的城楼,重创城防结构。到了3月12日,太平军的战船顺江而下,水陆并进,迅速对南京形成包围之势。同时,太平军在城外挖掘地道,准备利用爆破手段撬动城防。3月19日清晨,随着一声巨响,仪凤门被炸开,太平军迅速冲入城中,总督陆建瀛在混乱中遇害,李开芳紧接着攻破聚宝门,大军挤进城内。19日夜里,南京城基本落入太平军掌控之中。次日,太平军继续猛攻,城内的抵抗被彻底瓦解,南京城彻底进入太平军的控制范围。
如果需要,我也可以再扩展成更长的版本,或调整叙述的视角与语言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