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 年 10 月长征前夕,中革军委一项关键决策铸就了红军的 "御林军"—— 将红军大学、第一步兵学校、第二步兵学校和特科学校合并为干部团,陈赓任团长、宋任穷任政委。这支部队虽名义上是培养干部的学校,却肩负着保卫中央首长的特殊使命,其 1400 余名官兵全是从各部队精选的班排长以上骨干,堪称 "精锐中的精锐"。
干部团的装备在红军中独树一帜:每人配备 "一长一短" 两支枪(步枪加驳壳枪),部分官兵持有德制 MP18 冲锋枪,头戴钢盔的配置甚至超过普通国军部队。这种 "高配" 源于其特殊定位 —— 既是中央纵队的 "护旗手",也是战略机动的 "救火队"。当中央红军踏上漫漫长征路时,这支头戴钢盔的精锐之师,已悄然成为党中央最可靠的军事屏障。
三次关键战役:御林军的铁血战功
土城挽危局:钢盔冲锋破敌阵
1935 年 1 月 28 日的土城战役,成为干部团首次展露锋芒的舞台。当川军凭借优势兵力突破红军防线,中央纵队危在旦夕时,陈赓亲率干部团头戴钢盔、手持冲锋枪发起反冲锋。特科营仅有的几发迫击炮弹精准命中川军指挥所,4 营官兵用刺刀撕开敌军阵线。这场血战虽让干部团付出 5 名连长牺牲、百余人伤亡的代价,却成功为中央红军赢得二渡赤水的转移时机,正如亲历者回忆:"钢盔闪光处,便是红军转危为安的起点。"
遵义再克敌:勇夺高地定乾坤
同年 2 月的遵义战役中,干部团与红一、三、五军团协同作战。在老鸦山高地争夺战中,这支 "御林军" 集中所有机枪火力掩护冲锋,官兵们顶着敌军炮火攀援而上,硬是从装备精良的中央军手中夺回制高点。此战不仅让红军第二次攻占遵义,更创造了长征中歼敌两个师的辉煌战绩,干部团在运动战中的攻坚能力得到充分验证。
皎平渡奇袭:日行百里锁金沙
1935 年 5 月的皎平渡之战,成为干部团最富传奇色彩的一战。刘伯承与宋任穷率 3 营及工兵连日行 160 里,以 "神兵天降" 之势攻克渡口;陈赓随后率主力急行军 100 里,在通安州以少胜多,击溃数倍于己的川军,俘虏 600 余人。这场战斗的关键不仅在于抢占渡口,更在于干部团以 "不要命式" 冲锋打破了敌军围堵计划,7 只小木船载着中央红军全部渡过金沙江,彻底跳出数十万敌军的包围圈,中革军委为此通令嘉奖,称其为 "战略转移的决定性胜利"。
将星璀璨:从御林军走出的开国元勋
这支英雄部队在 1955 年授衔时绽放出耀眼光芒:
此外,莫文骅、丁秋生等 4 人获中将军衔,苏启胜、苏进等 4 人获少将军衔,构成了新中国国防建设的重要骨干力量。
精神传承:从干部团到国防大学的血脉延续
长征到达陕北后,干部团先后改编为随营学校、西北抗日红军大学,1936 年并入抗日红军大学,抗战时期发展为抗日军政大学,建国后演变为国防大学。这所 "红军御林军" 的精神内核 —— 对党中央的绝对忠诚、关键时刻的挺身而出、以少胜多的战斗智慧,始终贯穿于人民军队的院校建设中。
当我们回望 1935 年那些头戴钢盔的冲锋身影,会发现干部团的意义远不止于三次关键战役的胜利。它既是党中央在血与火中的 "安全屏障",也是红军干部的 "孵化器",更是人民军队 "精锐护卫中央" 传统的历史见证。从陈赓的钢盔到宋任穷的马鞭,从皎平渡的木船到抗大的窑洞,这支 "御林军" 用铁血征程诠释了一个真理:忠诚与勇毅,永远是护卫信仰的最坚实盾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