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曹操凭借自己非凡的政治眼光和战略能力,迅速成为了当时最为强大的诸侯之一。这不仅得益于他善于吸纳来自各地的精英人才,还得到了曹氏家族以及夏侯家族等宗室势力的强力支持。正如古话所说“亲疏有别”,随着曹魏势力的壮大,这些宗室力量的影响力也随之增强。夏侯惇、夏侯渊、曹仁等宗室出身的第一代将领,手握重兵,地位显赫。而第二代宗室力量如曹真、曹休、夏侯尚等人也凭借家族背景,步步高升,最终位至高官。与此相对,夏侯渊的儿子夏侯霸虽然有着强大的宗室背景,却始终未能在朝堂上获得应有的重用,这使得他的人生颇为失意。
一
具体来说,曹操去世后,曹丕即位,开启了曹魏的统治。此时,曹魏集团内的局势发生了变化,夏侯惇、曹仁等宗室出身的将领相继去世,而曹洪则因得罪曹丕差点丧命。与之相反,曹真、曹休和夏侯尚等第二代宗室将领逐渐被曹丕所重用,最终分别官至大司马,这一职务是曹魏最高的军事职位,权力无比巨大。而夏侯尚则被任命为征南大将军,掌握了曹魏南线的重要军事指挥权。甚至连曾被魏延批评为“怯懦且无谋”的夏侯惇的次子夏侯楙,也因曹丕的宠信一度成为了安西将军,负责西线的兵权。
然而,作为夏侯渊的次子,夏侯霸却仅仅被封为偏将军,并被赐予关内侯的爵位。关内侯是较低的荣誉性爵位,低于县侯、乡侯、亭侯等,实质上是一个象征性的荣誉。而偏将军则是武将的最低职务,虽然名为将军,但却远远不足以彰显他的才华和地位。由此可以看出,曹丕并没有给予夏侯霸足够的重视。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二
首先,夏侯霸未能获得重用,显然与夏侯渊的死有关。公元217年,刘备发动了汉中之战,欲夺取汉中地区。在初期,由于夏侯渊等曹魏将领的抵抗,刘备的进攻未能取得显著成果。然而,到了219年,刘备亲自率军与夏侯渊争夺定军山。在这场决定性的战斗中,夏侯渊不幸被刘备麾下的老将黄忠斩杀,这一事件标志着汉中之战的转折点。夏侯渊的阵亡使得曹魏军心动荡,而尽管曹操随后亲自带领军队前来支援,但最终在数月后还是选择撤退,使得刘备成功占领汉中。因此,夏侯渊在这场战斗中的失利,使得他在曹操心中留下了阴影,尽管曹操未曾将责任完全归咎于夏侯霸,但这种影响还是在曹丕继位后有所体现。作为夏侯渊的儿子,夏侯霸未能获得像其他宗室将领那样的重用。
三
其次,夏侯霸与蜀汉之间有着特殊的关系,也成为他未能受到曹丕青睐的原因之一。早在建安五年(200年),夏侯霸的堂妹夏侯氏便被蜀汉大将张飞看中,并娶为妻,二人育有一女,后来这位女儿成为了蜀汉后主刘禅的皇后。由于这一层特殊的亲戚关系,夏侯霸在曹魏和蜀汉之间的立场就显得相对微妙。事实上,在公元249年,夏侯霸投降蜀汉后,刘禅还曾特别安慰他说:“你父亲是阵亡于战场,而不是被我先祖所害。”并且他还提到自己儿子也是夏侯家族的外甥。这种亲密的关系使得夏侯霸在蜀汉受到了高度重用,并被任命为车骑将军。然而,正因为这种特殊关系,曹魏若让夏侯霸掌握西线兵权,势必会激起许多人的疑虑,甚至可能引发曹魏内部的不安。因此,曹魏在选拔将领时更倾向于没有与蜀汉牵扯太多的将领,比如曹真、曹休和夏侯尚等人,才更容易获得曹丕的信任。
四
最后,夏侯霸未能成为曹丕的心腹,也使得他在朝堂上的地位始终不高。早在曹操生前,曹丕和曹植之间为了争夺太子之位,曾展开过激烈的争斗。在这场权力斗争中,曹真、曹休和夏侯尚等人毫不犹豫地站到了曹丕一方,并且与他建立了深厚的友谊。相比之下,夏侯霸与曹丕的关系较为疏远,且缺乏足够的政治支持,因此在曹丕登基后,夏侯霸的地位始终未能得到显著提升。
综上所述,夏侯霸未能获得曹丕的青睐,既有父亲夏侯渊失利的影响,也与他与蜀汉的特殊关系以及与曹丕缺乏深厚的个人关系密切相关。虽然他有着显赫的宗室背景,但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夏侯霸始终未能在曹魏的权力体系中占据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