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第三者的角度来看,我个人更倾向于支持刘备的做法,尤其是考虑到曹操的一些行径。曹操屠杀徐州百姓的事实是不可否认的,而他的“魏武三诏令”更是直接破坏了儒家道德的根基。相比之下,刘备虽然在多次战斗中屡次失利,也有些固执,但我看不出他有什么虚伪的行为。没有证据表明刘备曾压榨百姓,也没有任何屠杀人民的行为记录。反而,他在政治手段上往往表现得比较宽厚仁爱,常常给人一种亲民的感觉。
《三国志·刘备传》中有记载,刘备即使在面对背叛和挑战时,依然能够得到人民的支持。例如刘平曾试图刺杀刘备,但刘备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仍以非常宽厚的姿态待客,最终使得那位刺客改变了心意离开。裴松之在注释中提到,刘备当时在民众困苦的情况下,虽然身处外敌围困之中,但始终对百姓施以恩惠,士人下级也能与他同桌共食,完全没有阶级隔阂。这种行为显然赢得了众多百姓的心。如果我生活在那个时代,也会选择投靠像刘备这样的仁君。
至于刘备争取荆州的事,的确可以看出他在道义上的挣扎。他因为与已故的刘表有亲缘关系,原本不想通过强硬手段去占领荆州。虽然他在战略上有一定的考虑,但不可能忽视荆州这块地理位置优越的战略要地。赤壁之战的结果虽然是刘备和孙权联军的胜利,但这其中刘备承担了一定的责任。对于这场战斗的责任追究,也许没太多实际意义,因为最终的胜利对全局而言更为重要。而且在刘备夺取益州的过程中,他实际上采取了较为灵活的策略,并未对刘璋造成太大的伤害,尽管如此做有违传统的道义,但在那样一个乱世中,这种做法实属不得已。
如果有人说刘备在历史上虚伪,那我不认同。他在长坂坡一战时面对曹操大军的逼近,依然选择带领百姓一同撤退,而不是像有些人预期的那样先行脱离,这种行为体现了他的仁心和责任感。至于他是否真正拥有虚伪的“仁义”,我们只能凭猜测去推测,但历史上并无确凿证据来证明这一点。
要说刘备心机不深,显然也不准确。在乱世中生存,刘备必然有着一定的谋略与智慧。心机并不等于奸诈,也不代表虚伪,它更多地体现为战略眼光和对局势的应对能力。例如刘备通过巧妙的军事手段击败了强敌夏侯惇,这并非一时运气,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谋划。而“摔阿斗”的故事只是《三国演义》的文学创作,正史《三国志》并没有记载这一段,反映出史实与小说中的差距。
从刘备的毅力和坚持来看,他无疑值得钦佩。即便屡遭失败,刘备始终没有放弃,一直坚持奋斗。正如陈寿所言:“然折而不挠,终不为下者。”在绝望的境地,他并没有选择退缩,而是继续坚持自己的信念,最终在汉中一战打败了曹操,证明了他在困境中的韧性和决心。虽然他在夷陵之战后惨败,但他不屈不挠的精神,依然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此外,关于“刘备的天下是哭出来”的形象,其实是《三国演义》为了塑造他仁义形象所附加的夸张描写。在正史中,刘备不仅是一个具有深刻眼光的领导者,曹操北征乌丸时,刘备就曾建议刘表占领许都,这显示了他在战略上的独到见解。虽然刘备的军事才能与曹操相比可能稍逊一筹,但也不能忽视他在战争中的智慧和谋略。在博望之战中,刘备设下的伏兵成功打败了夏侯惇,证明了他并非一个仅凭运气取得胜利的将领。因此,不管在军事上还是政治上,刘备都展现了独特的魅力和领导能力,值得后人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