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这样的实际情况是非常复杂的。请相信我,王夫人表面上似乎是一个肤浅的人,但实际上她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当谈及选择儿媳时,确实以“父母”及出身背景为主要标准。这一点从宝玉的情况来看尤为明显,黛玉身世悲惨,失去了双亲,而其他的女孩子又有什么优越之处呢?比如,宝钗的父亲早早去世,宝琴也不例外,她的父亲同样是在她年幼时就撒手人寰;至于湘云,她的父母同样已经去世,虽然她的叔叔身份显赫,却并未真正对侄女表达过多少爱的关怀。综上所述,宝玉的潜在婚配对象在“父母”的条件上也都存在着一定的缺陷。
至于说她们都是“寄人篱下”,无论是宝钗、宝琴还是黛玉,她们都寄居于贾府之中,因此都算得上是“寄人篱下”的角色。唯一一个真正住在自己家里的,要数史湘云了。然而她却时常叮嘱宝玉:“即使老太太有时想不起我,你也要常常提及我,打发人来接我。”面对这种情况,她似乎并不愿意长时间呆在自己家中,反倒更愿意在贾府这样的“寄人篱下”的环境中生活。
在贾府的故事发展中,关于王夫人是否反对宝玉与黛玉的结合,八十回并没有给出非常明确的表态。而且经过“慧紫鹃情辞试忙玉”那一段后,宝玉对黛玉的真挚情感已然构成了公众的共识,谁都不敢轻易拆散这对有情人:如果真的要拆分他们,那几乎可以说是对宝玉命运的一次重创。
然而最终的结果却是宝玉与黛玉分离。至于促使他们分开的因素,无论王夫人是否参与其中,这个决定显然是错综复杂的,我有理由相信这一决策者绝非单纯的王夫人,但在这里我不想深入探讨,以免引起争论偏离主旨。这其中显然存在着更深层的考量,逻辑复杂得超出了“失去双亲,寄人篱下”的表面现象。
那么,这根本原因究竟是什么呢?在梦境中,警幻仙姑转述宁荣二公的嘱托提到:“家族虽然有人冗繁,但竟没有可以承接家业的子孙。唯独嫡孙宝玉一人,其性情古怪,情感变化无常,虽有聪慧之貌,然而家运多舛,恐怕冥冥之中无人能指引他走上正道。”这段对话,由于出现在宝玉的梦里,而且被秦可卿与警幻之妹的绮丽故事所掩盖,常常被读者所忽视。但事实上,这段话极为关键,可以说它是宝玉与黛玉爱情最终走向悲剧的根源。
在贾府的前景中,宝玉是极有可能成为“继承家业”的唯一接班人。然而由于宝玉的性情古怪,对于世事的理解与传统价值观产生了偏差,他并不擅于这条道路。为了纠正这一点,贾府只能期待通过“引导入道”来改造他。然而,不论是贾政的严厉教导,还是王夫人的暴怒,都似乎无法对宝玉形成有效的约束。最终,贾府只能为他挑选一个美丽且能施以忠言的妻子,以图“使他跳出情感的迷雾,走上正道”。
简言之,宝玉婚配的选择不仅关乎其个人情感,也关乎贾府的未来与命运,因此在最终的婚姻选择中,势必优先考虑具备善规劝能力的宝钗,而非重视情感共鸣的黛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