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东霞
临沂市与菏泽市,虽然都在山东省版图上,但临沂市坐落于鲁南,菏泽市则地处鲁西南,二者一东一西,相距千里之遥。过去,因交通条件欠佳,两地之间的交流非常有限。我曾到过菏泽观赏牡丹,不过是走马观花,除了那美丽绚烂的牡丹之外,对整个菏泽地区可谓知之甚少。
定陶这片土地,于我而言是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听闻这个地名,便觉得很特色。于是,我们便请教了当地的朋友,据他们介绍,这里最初名为“陶丘”。远古时期,这里是尧帝的封地,其所在部落被称为陶唐氏。周代这里为曹国。到了秦代,正式设置定陶县,自此,这一地名便固定沿用下来。后来添上“定”字,演变为如今的“定陶”,想来蕴含着人们对这片土地安定祥和、岁月静好的美好祈愿。
起初,在我的印象中,定陶不过是个小地方,鲜为人知。然而,当我们踏入定陶区境,随处可见诸如“天下之中”“大汉之源”之类的宣传标语。当时感觉有些言过其实。但在参观完当地的几处名胜古迹后,方才明白这些说法绝非空穴来风,而是有着确凿的文献依据——既有两千年前范蠡对其“天下之中”的高度赞誉,又有刘邦在此登基称帝的历史事实,真可谓是名副其实的“大汉之源”。
“定陶”之名,从字面意义来看,显然与当地繁荣昌盛的制陶业紧密相连。在这二字之中,“陶”字无疑是重中之重。就如同中医教授常向我们传授的万物有位的思想一样,若有两个汉字组成一词,后面的那个往往更为关键;若是三个字构成的词语,中间的那个字则承载着核心意义。例如“银雀山”,重点便落在“雀”字之上,在书写时也会予以特别突出。同理,“定陶”之地名,其精髓正在于“陶”。
烧制陶器需以土壤为原料,但并非所有泥土都适宜用于烧制。据经验丰富的陶工介绍,经过水流沉积形成的土质最佳,他们称之为“竖土”。用这种土烧制而成的陶器,具有良好的直立性。定陶之所以能成为“陶都”,凭借的就是这里丰富的优质陶土资源,不仅品质上乘,而且储量可观。而这些宝贵的陶土,正是源自定陶周边水源长期冲刷堆积而成。
定陶龙山时期的陶器
定陶的地名不仅与土息息相关,更与水结下了不解之缘。如此大量的沉积土的存在,必然离不开充沛的水源支撑。菏泽这一地名,便与当地的菏山、荷水、菏泽以及雷泽湖等水域密切相关,还有南济水也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清代的《定陶县志》中均有详细记载。先秦时期,定陶处于黄淮平原的核心地带,其周边发达的河流系统构成了中原水运网络的关键枢纽,对当时的军事战略、经济发展以及文化交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正因如此,范蠡不辞辛劳,千里迢迢从越国赶来此地经商,最终收获了巨额财富,并盛赞此地为“天下之中”。
清《定陶县志》中密集的水网
定陶不仅是《史记》中记载的“天下之中”,更是“九州之中”。古老的九州地图恰似一幅九宫格图案,九州的中心位置正是豫州所在之地,而定陶恰好位于豫州的范围之内。人们通常认为中原大地主要集中在河南一带,殊不知菏泽地区已然身处中原腹地,这里的方言词汇和风俗习惯与河南地区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古九州图
一个地名,往往是一个地方历史文化的高度凝练与概括,同时也是整个国家历史长河的一个微小缩影。它宛如一把钥匙,为我们开启了了解这个地方文化的大门。定陶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优势,成为了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和商家云集的商业重镇的“天下之中”。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黄河频繁决溢改道,导致济水逐渐淤塞、菏水最终湮灭消失,定陶作为交通枢纽的重要地位也随之被取代。这一历史变迁过程,既是大自然力量与人类活动相互博弈的真实写照,也深刻反映出古代水运兴衰与城市命运紧密相连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