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刘备在投奔荆州牧刘表六年之后,终于迎来了他一生中极为重要的一位谋士——诸葛亮的加入。这位年轻的隐士才俊,此后将成为刘备集团的灵魂人物。次年,荆州局势骤然生变。刘表有意将自己的位子传给幼子刘琮,而长子刘琦心中惶惶不安,担心自身安危。他多次向诸葛亮请教对策,诸葛亮引用春秋故事点拨道:“君不见申生在内而危,重耳在外而安乎?”刘琦听从其计,主动请求外放为江夏太守,果然避开了潜在的杀机。
诸葛亮所言的“申生”和“重耳”,皆为春秋时期晋献公的儿子。申生原是晋国太子,却因宫廷斗争与阴谋陷害,最终含恨自缢,这便是“在内而危”的写照;而重耳则在国乱之际选择出逃,辗转流亡十九年,终得秦穆公支持,回国继位为晋文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这一典故深刻揭示了内外环境的凶险与机遇,也让刘琦得以全身而退。那么,作为本应顺利继位的太子,申生为何会落得如此悲惨的结局呢?
申生的身世注定了他地位的尴尬。与大多数以嫡长子身份确立继承权的太子不同,他既非嫡子,出身更带有隐秘的阴影。晋献公在年少时娶了贾国女子为妻,却迟迟未有子嗣。后来,晋献公竟与其父晋武公的宠妾齐姜(齐桓公之女)私通,才生下了申生。虽然申生作为长子被立为太子,但母亲早亡,使他缺乏坚实的母族依靠。随后,晋献公又与戎族女子生下了重耳与夷吾,后来更迎娶骊戎国君所献的美女郦姬,生下奚齐。郦姬美貌聪慧,极得宠爱,她为了让奚齐继承大位,不惜暗中布置,逐渐将矛头对准申生与重耳等几位贤能公子。
周惠王十一年(前666年),在郦姬挑拨与亲信谋划下,晋献公采纳计策,将太子申生派往宗庙所在地曲沃,重耳、夷吾则镇守边境,唯独奚齐与其同母弟卓子留在都城。此举在民间引发议论,人们纷纷担忧申生或许无法顺利继位。五年后,晋献公分军为上、下两部,自领上军,让申生统领下军,并赐予曲沃为封地。虽然表面看似重用,士蔿却洞察出其中危险,提醒申生这是父亲在弱化其太子地位。士蔿甚至劝他效仿吴太伯,主动让位远走他乡,以保性命。然而申生为人至孝,未能接受这样的建议。
此后,晋献公不断派遣申生出征,甚至亲口说出“寡人有子,未知其太子谁立”的话语,使申生心中忧惧。支持他的臣子里克却劝告他,只需谨守孝道,不必担心废立。然而,这份忠厚反而令申生深陷危局。周惠王二十一年(前656年),郦姬终于亲自设下毒计。她让申生祭祀已故生母齐姜,再将祭肉献给晋献公。待晋献公归来,郦姬暗中下毒,又当面诬陷申生图谋弑父。
尽管有人劝申生辩白,但他顾念父亲年老,舍不得揭露郦姬的恶行,认为那样只会让父亲痛苦。也有人劝他逃亡,但他自觉背负“弑父”的恶名,纵然出走也无国可依。申生在忠孝之间最终选择了牺牲,毅然自缢,以死明志。至此,这位太子未能坐上国君之位,却以悲剧收场,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令人唏嘘的王室人物之一。
这段历史不仅是宫廷斗争的缩影,也是一出忠孝与权谋交织的悲剧。诸葛亮借申生与重耳之事,提醒刘琦远避锋芒,可见其深谋远虑。反观申生,他的悲剧或许并非因无能,而是因过于仁孝,不忍自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