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的中国历史中,丞相一职一直是最为显赫的官职之一,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尤其在三国时期,诸葛亮和曹操分别掌握了各自朝廷的大权,成为了丞相的代表。公元221年,刘备即位称帝后,正式将诸葛亮册封为丞相。而在刘备去世后,年幼的刘禅继位,诸葛亮则全面掌控了蜀汉的政权。诸葛亮不仅是刘禅的辅佐者,还扮演着父亲般的角色,为蜀汉的存亡操劳一生。诸葛亮的北伐、修复蜀吴联盟、平定南中叛乱等一系列壮举,为蜀汉的稳定立下了赫赫战功。然而,公元234年,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年仅五十四岁。之后,虽然蒋琬、费祎等人继续辅佐刘禅处理朝政,但刘禅并未恢复丞相这一职位,而是设立了大将军和尚书令等职务。从这个决定来看,刘禅废除丞相职位,显然有着深刻的内涵。
一、出于悼念诸葛亮
首先,刘禅废除丞相职位,很可能是出于对诸葛亮的深切悼念。诸葛亮的去世,对刘禅而言是一次巨大的打击。公元223年,刘备去世后,年仅十七岁的刘禅继位。此时,诸葛亮不仅是丞相,更是刘禅的“相父”,两人之间有着深厚的感情。诸葛亮无儿子(直到227年,诸葛瞻才出生),因此他将刘禅视如己出。诸葛亮为蜀汉的安危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尤其是在夷陵之战后的困境中,他成功恢复了蜀吴联盟,并亲自出征平定南中叛乱,力挽狂澜。每一次他亲自出马,都是在为蜀汉的未来争取生存的空间。可以说,刘禅的稳坐帝位,离不开诸葛亮的深谋远虑。为了表达对诸葛亮的感恩,刘禅在诸葛亮去世后发布《悼诸葛亮诏》,其中有一句“赠君丞相武乡侯印绶”,这不仅是在授予诸葛亮荣誉,还象征着丞相这一职位随着他的去世一起消逝。刘禅废除丞相一职,可以视为对这位“相父”的一份悼念之情。
二、避免丞相权力过大
其次,从历史背景来看,丞相一职在东汉时期已经变得不再常设,原因就是其权力过大,容易造成皇帝权威的削弱。在东汉,丞相的职权曾由尚书令、司徒、大将军等职务分担,目的是避免权力过度集中。但到了曹操时期,丞相权力的恢复标志着曹操逐步架空了汉献帝,实际掌控了政权。曹操称丞相并非为了捍卫制度,而是为了加强个人权力。然而,曹丕继位后,却并未恢复丞相职务,显然是为了避免有人威胁到自己的统治地位。后来的司马懿更是通过发动高平陵之变,控制了曹魏政权,但他同样没有接受丞相一职。由此可见,在三国时期,丞相一职的权力过大,反而容易导致权臣干预朝政。刘禅废除这一职位,正是顺应了这一趋势,避免了权力集中在某一位大臣手中,确保了皇帝的主权。
三、继任者难以比肩诸葛亮的能力
最后,刘禅废除丞相职务,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诸葛亮的继任者难以与他相比。诸葛亮不仅具备杰出的军事才能,还是一位深思熟虑的政治家和战略家。他的五次北伐,尽管未能彻底实现蜀汉的统一大业,但每次都展示了他非凡的政治智慧和军事才能。诸葛亮去世后,蒋琬和费祎虽然继任了朝政,但他们并不具备诸葛亮那样的统帅能力,也没有再度发动大规模北伐的条件。蒋琬和费祎选择采取休养生息的策略,恢复了蜀汉的一部分国力,但与诸葛亮亲自领军北伐时的局面相比,显得稍显平淡。因此,刘禅没有恢复丞相一职,也有可能是因为他意识到,继任者的能力与诸葛亮相差甚远,丞相这一职位的设立或许已失去了原有的意义。
通过这些原因可以看出,刘禅废除丞相职务,不仅是为了表达对诸葛亮的悼念,也是为了避免权力过于集中,防止出现权臣,也有其深远的政治考量。这一举动,体现了刘禅在权力治理中的独特智慧和对国家未来的深思熟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