睢阳之战,被认为是冷兵器时代最惨烈、最悲壮,且充满争议的守城战之一。今天,我们一起探讨张巡及其领导的睢阳保卫战。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即位的天宝十四年,局势急转直下。几个月后,叛军安禄山攻陷了东都洛阳。唐朝自盛唐时期以来已经有数十年的盛世局面,未曾预见到安禄山蓄意反叛。而叛军的规模庞大,势如破竹,连带着许多州县官员投降叛军,使得整个唐朝面临空前的压力。
当时,雍丘的守将张巡不畏叛军的进攻,屡次组织坚强抵抗,令敌人未能轻易突破。然而,安禄山的叛军并没有停歇,而是准备切断雍丘的补给线,企图围困城池将其逼迫投降。由于周边地区被叛军占领,局势愈发严峻,张巡不得不做出艰难的决定——放弃雍丘,转守睢阳。
睢阳位于江淮地区,地理位置极为重要,是叛军南下的必经之地。倘若失守,唐朝仅存的江淮地区税收将彻底断绝,唐廷的财政也将陷入困境,甚至没有几位将领能够改变这一结局。为了保全大唐的未来,张巡和睢阳太守许远一同决定驻守睢阳。
张巡到达睢阳后,许远虽为太守,但深知自己非张巡对抗叛军的对手,于是推举张巡为主帅。张巡接任后,立即清除城内的叛将田秀荣,随后带领唐军出城,主动出击叛军,取得了一场胜利,令叛军陷入惊慌。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张巡凭借出色的战略部署,带领7000名唐军,与人数远远超过自己的叛军展开了长达十个月的艰苦战斗。四百余次大小战斗,张巡凭借巧妙的兵法和不屈的意志,成功击败了叛军的十八万大军,斩杀了其中的十二万余人。
然而,战斗愈演愈烈,城中的守军粮草已尽,士兵们开始食用马匹、树皮、纸张,甚至老鼠、麻雀。即使如此,叛军并没有放松攻势,反而加大了围攻力度。面对无粮可食的绝境,张巡和许远的决心愈发坚定。为了鼓舞士气,张巡选择杀掉自己的爱妾,许远也亲手处决仆人,用人肉做军粮,显示出自己誓死守城的决心。
在这绝望的情况下,张巡没有放弃任何希望,他曾多次劝诱接近城墙的叛军将领反叛,忠诚的张巡策反了许多叛军,如李怀忠等人,甚至这些人也在之后全力协助他守城。然而,当张巡派遣部将南霁云突围求援时,外界的援军却迟迟没有动静。无论是贺兰进明,还是许叔冀、尚衡,他们都以观望态度为主,拒绝出兵相救。最终,睢阳城内三万无助的百姓成了战争的牺牲品,被迫成为了军粮。
在睢阳城即将破碎之际,张巡站在城墙上,深深叩拜,悲切地对着西方说道:“孤城已无力支撑,不能再保全了,若我活着无法向陛下报告,死后必定化作厉鬼报仇。”不久后,睢阳城被叛军攻陷,张巡与许远被俘。在长时间的艰苦防守中,张巡常常因过度紧张和疲劳,眼眶破裂,血流不止,连牙齿都被咬碎。叛军用刀撬开他的嘴巴,才发现张巡的牙齿几乎全无,只剩下三、四颗。最终,张巡与他的部下姚訚、南霁云、雷万春等36名将领一同惨遭杀害。
尽管睢阳之战令人心碎,但它也为唐朝保住了江淮这片重要的土地,并为唐廷恢复力量赢得了宝贵时间。唐朝最终在复兴的过程中,逐渐收复失地。睢阳坚守十个月的成果,是唐朝反攻的关键之一。十天之后,洛阳也被重新收复,叛军的南下步伐最终被遏制。
在唐肃宗的追赠下,张巡被封为扬州大都督、邓国公,其功绩得到了极高的评价。然而,尽管张巡为国捐躯,其在守城期间将百姓当做军粮的做法却遭到广泛争议。打仗是为了守卫国家、保卫人民,然而他却为了生死存亡牺牲了无辜百姓,这让人质疑他究竟是英雄,还是暴君?这一问题,至今仍未有定论。
那么,你如何看待张巡的选择和这一历史事件呢?欢迎在评论中分享你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