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末期的起义战火激烈,刘邦与项羽这两位雄才大略的将领逐渐崭露头角,最终成为了争霸天下的两股重要力量。两人之间的分歧可以追溯到起义军面对秦军压力时,决定再次西进关中的战略。此时,刘邦和项羽的战略选择开始分道扬镳。
1. 先入关中者王
章邯是秦朝的一位名将,在率领秦军击败了楚地的起义军,并斩杀了陈胜和项梁后,他认为楚地的叛乱已经平定,便开始率军北上进攻赵国。赵国的君臣在失败后逃至巨鹿,章邯与王离等将军将巨鹿围困,赵王无奈向其他起义军求援。楚怀王在得知赵国的困境后,决定派兵前来救援,并计划通过分散秦军力量,派出一支军队西进关中,来打破秦军的防线。
但由于陈胜、项梁的败亡,使得秦军的战力十分强大,楚国的将领们都认为西进关中是一个难以突破的难关。此时,刘邦年纪已大,而且为人宽厚仁爱,这使得他在众将中广受支持。大家认为让刘邦西进关中,可以减少秦军的敌意与抵抗,因此一致推举刘邦为西路军的主帅。
项羽在叔父项梁被杀后,心怀复仇之情,提出随刘邦西征。然而,项羽过去屠城的种种事迹令其他将领心生忌惮,认为他可能加剧西进的困难,于是最终未能随刘邦同行。楚怀王最终任命刘邦为西路军主将,宋义为北路军主将,而项羽则负责北上救援赵国。
在此时,楚怀王定下了一条重要的规矩:谁先入关中,谁就能在关中称王。
2. 攻城略地
接到命令后,刘邦率军开始西进,途经多个地区,成功攻占了多个城市,并收编了原陈胜、项梁部下的溃兵。刘邦的队伍一路挺进,经过砀县,最终在成阳县与秦军展开对峙。经过一场激烈的战斗,刘邦的军队大败秦军。接下来,刘邦再次与秦将王离交战,并取得了压倒性胜利。随后,他继续西进,途中在昌邑遇到彭越的部队,双方联合攻打昌邑,但未能成功,最终不得不返回栗县。
在栗县,刘邦结识了刚武侯,并将其部队吞并,增加了四千多名士兵。之后,刘邦与魏将皇欣、魏申、徒武蒲军共同进攻昌邑,再次失败。无奈之下,刘邦放弃攻下昌邑,继续向西推进。
刘邦经过高阳县时,遇到了门卒郦食其。郦食其极力向刘邦推荐了自己,刘邦原本对他并不重视,但经过一番交谈后,刘邦被其见解所折服,将他奉为上宾。郦食其向刘邦建议攻占陈留,并表示自己可以充当说客或内应,帮助刘邦攻克陈留。刘邦同意了他的建议,夜袭陈留县,成功夺得了秦军的粮草。
随后的战斗中,刘邦在亳县南部与秦军交战,并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赵贲在败退时,退守开封,但在郦食其弟弟郦商的帮助下,刘邦继续围攻开封城,最终未能攻下。之后,刘邦决定继续前行,向西与杨熊军在白马和曲遇交战,并大获全胜。最终,杨熊逃至荥阳并被秦二世下令处死。
3. 攻入关中
随着刘邦的不断西进,各地纷纷向他投降,许多其他起义军也纷纷加入了刘邦的阵营。经过一系列的战斗,刘邦军队到达武关东面时,他派出了魏人宁昌前去与秦廷谈判。秦朝丞相赵高弑杀秦二世,并表示愿意与刘邦分割关中。刘邦在张良的建议下,让郦食其和陆贾去劝降武关的秦将,并成功袭取了武关。刘邦继续西行,直指咸阳。
在前进的过程中,刘邦在峣下和蓝田先后击败了秦军,最后,秦军的抵抗力量几乎丧失殆尽。公元前207年,刘邦率领的军队最先抵达灞上,秦王子婴在绝望中乘车投降,手持玉玺,宣布秦朝的灭亡。
4. 结束
回顾历史,刘邦能够首先进入关中,确实令人意外。尽管他的军队在西进途中兵力并不强大,但他凭借出色的战略眼光和过人的智慧,成功打破了秦军的防线,最终率先占领了关中,奠定了他日后称帝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