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34年,蜀汉丞相诸葛亮在五丈原因病辞世。尽管这场巨变为蜀汉政权带来了深重的打击,但奇迹般地,蜀汉并没有立刻崩溃,反而坚持了将近三十年,直到公元263年才最终灭亡。许多人认为,蜀汉之所以能够在诸葛亮去世后继续存在,离不开如姜维、王平、费祎、蒋琬等忠诚文武官员的辛勤奉献。而在这些人中,宗预无疑是蜀汉后期的重要人物之一。作为一名勇敢且智勇双全的将领,宗预不仅获得了诸葛亮的重用,还曾在镇守蜀汉门户的永安,和东吴的外交中表现出色,赢得了孙权的高度赞扬。
一、宗预的出身和早期经历
宗预出生在荆州地区。公元208年,刘备与孙权联合在赤壁之战中大获全胜,稳固了对荆州的控制。正是在这段历史时期,宗预跟随刘备,投身了蜀汉的事业。公元211年,刘备应益州牧刘璋的邀请,带领大军进驻益州。不到一年,刘备与刘璋决裂,爆发了著名的益州之战。公元214年,刘备与刘璋的冲突愈发激烈,蜀汉一方也损失了包括庞统在内的重要将领。与此同时,诸葛亮、张飞、赵云等人也从荆州带领军队前往益州支援,宗预则在张飞的指挥下参与平定巴蜀各地的郡县。正是在益州之战中,宗预初露锋芒,表现出色,立下了赫赫战功。公元224年,凭借过人的能力和忠诚,宗预被诸葛亮任命为丞相府主簿,逐渐得到了更多的重用和提拔,先后担任了参军和右中郎将等职务。
二、出使东吴与蜀汉的外交
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在五丈原病逝,蜀汉面临了极大的政治和军事压力。当时,东吴察觉到曹魏可能趁机发动进攻,便增派兵力加强巴丘的防守,意图既是防备魏国,也为可能的侵略蜀汉做准备。蜀汉得知此事后,同样加强了对白帝城的防卫工作,以防范任何突发事件。在这种复杂的局势下,建兴十三年(235年),宗预被派往东吴执行外交使命,担任使节的他前往孙权处进行会谈。
当他与孙权见面时,孙权直接质问道:“吴汉两国如同一家人,可你们为何要加强对白帝城的守卫呢?”宗预不慌不忙地回答:“吴国加强巴丘防守,汉国增强白帝城防御,都是根据当前形势所做的合理应对,并无不妥之处。”孙权听后大笑不已,称赞宗预直言不讳,心胸宽广,显示了极大的尊重与友好。宗预的坦率与智慧赢得了孙权的赞赏,堪称蜀汉与东吴外交的一个高光时刻。
此后,宗预因出色的表现受到了更多的重用。在回到蜀汉后,他先后被晋升为侍中、尚书等重要职位,开始参与蜀汉朝政的决策和管理。到了公元247年,已经60多岁的宗预再度被派往东吴进行外交工作。这次,孙权不仅关心宗预的健康,还亲自赠送了一颗珍贵的大珠作为礼物,充分显示了他对宗预的敬重与关怀。
三、镇守永安与晚年的安定
宗预的政治生涯并不仅限于外交工作。回国后,他被后主刘禅任命为永安都督,负责镇守蜀汉的东部边境。永安地理位置重要,位于蜀汉与东吴的交界处,是防守的重中之重。宗预担任此职后,不仅稳固了边防,还有效地管理了巴东郡一带的事务,显示了他的治理才能。自刘备亲自驻守永安白帝城以来,李严、陈到等人先后担任此职,而宗预的贡献使得他成为永安都督中的一位重要人物。他最终被晋升为征西大将军,并荣获关内侯的爵位,显示了蜀汉对他深厚的信任与重视。
然而,到了公元258年,由于年事已高,宗预卸任了永安都督职务,回到了成都。同年,镇军将军陈祗去世,宗预因此升任镇军大将军,并被远程任命为兖州刺史,继续为蜀汉尽忠职守。
四、蜀汉灭亡与宗预的晚年
公元263年,曹魏的权力掌握者司马昭调集了18万大军,正式发起了灭蜀之战。尽管蜀汉的将领如姜维、廖化、诸葛瞻等人拼命抵抗,但由于整体实力的差距,蜀汉最终还是难逃灭亡的命运。十一月,魏军的邓艾趁势偷渡阴平,击败了诸葛亮之子诸葛瞻,并成功围困了蜀汉的都城成都。面对大势已去,后主刘禅决定放弃抵抗,标志着蜀汉的彻底灭亡。公元264年,宗预与廖化等蜀汉的文臣武将跟随刘禅一同迁往洛阳,蜀汉历史画上了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