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簿,是各级官府下属掌管文书、处理日常政务的佐吏,功能相当于后来人的秘书与参谋。三国时代,三公等大臣广设府治,主簿因常参与要务、参与决策,权力逐步扩大。尤其是诸侯麾下的主簿,更是成为人推崇、前途广阔的官员。下面就谈谈孙权麾下的三位主簿,以及他们在不同阶段所经历的风云。
一、顾徽
顾徽,字子叹,出生于吴郡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他的兄长顾雍后来官至东吴丞相,家族在朝野间颇有势望。年轻时的顾徽爱游历、口才出众,善于应对人情世故。孙权初即位之时,传闻他智识过人,便将其招入幕府担任主簿。顾徽因才华出众,常随孙权同行出巡,随行讨论政事,其提出的见解多被孙权采纳,逐渐成为君主身边的得力参谋。
随后的官阶上升,顾徽升任东曹掾。那时外界传言曹操欲图东吴、兴兵对峙,孙权知道顾徽心腹之重,便嘱咐他要谨慎应对,甚至命他为辅义都尉前往斡旋与筹谋。此后,顾徽再任巴东太守,孙权原本计划继续重用他,然而顾徽不幸早逝,令朝野为之惋惜。顾徽去世后,其子顾裕年轻时崭露头角,后历任镇东将军,声名远播,成为父亲往日荣光的继承者。
二、吾粲
吾粲,字孔休,生于吴郡乌程(今浙江吴兴一带)。史书记载他起初只是县中小吏,后来得县令孙河赏识,被任命为曲阿县丞,随后升任长史,治理有名,名望渐成,与同郡的陆逊、卜静等人并肩而立。孙权升任车骑将军后,广招贤才,吾粲因此被征召为主簿。没过多久,他又从主簿的职位之内抽身,担任山阴县令,随后晋升为参军校尉。这一系列变化,显示出担任孙权麾下主簿,对他仕途的转折具有决定性意义。
黄武元年(223年),吾粲与吕范、贺齐等人携手,以水军阻击魏将曹休,因军功而升任会稽太守。之后他又任昭义中郎将,联合吕岱平定山越之乱,回朝后又担当屯骑校尉、少府、太子太傅等职务。赤乌年间,孙权谋废太子孙和、立鲁王孙霸的政治风向,使吾粲坚持嫡庶之分、坚持原则,因而与孙权产生了分歧。最终,吾粲被孙霸等人诬陷入狱,死于狱中,处境凄凉,历史留下了他忠直不阿的记忆。
三、吕范
吕范,字子衡,出身汝南郡细阳县(今安徽省太和县)。少年时任汝南县吏,东汉末年战乱频仍,为躲避中原的纷扰,他远离故土,投奔寿春,结识了孙策,因而从此投身东吴政权的事业。吕范因此在江东积累了深厚的经验与人际基础,成为孙吴阵营中的重要人物。
他先后随孙策攻破庐江郡、攻克陈瑀、平定七县,曾担任孙权麾下的主簿。公元208年,吕范又随周瑜征战赤壁,因功而获封裨将军,领彭泽郡太守。他在巩固孙氏在江东的统治与地位方面,发挥了卓越作用,被孙权视为东汉开国元勋吴汉的后继之人,称誉贴近正史记载中的实力派人物。吕范以稳健、能干著称,处理政务与军事事务之间的协调,成为吴国早期治理江东的重要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