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帝继位于1722年,时值俄国的彼得大帝刚刚执政,略晚于他,而普鲁士的腓特烈大帝则早了些。这一时间段,也正处于日本德川八代将军吉宗的中期。雍正帝的政绩堪称与这些明君相提并论,深具历史价值与影响力。
日本学者宫崎市定是将雍正帝与彼得大帝、腓特烈大帝、甚至德川吉宗放在同一历史高度的学者之一。他是著有《九品官人法之研究》、《论语之新研究》、《中国政治论集》等重要著作的专家。宫崎市定于1933年才从军队退伍归国,但他在此之前作为侵华日军中的“中国通”,其背景也颇为复杂。
宫崎市定曾将雍正帝称作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合格的皇帝”,并称其为皇权体系的“最终实现者与执行者”。他所撰写的《雍正帝》一书,虽然存在一些不准确的地方,但在大多数方面的评价都较为客观,尤其是在对雍正帝的传闻和误解的辩驳上,展现了他深刻的历史洞察力。
我们今天的话题,就是通过宫崎市定的记载,揭示雍正帝不为人知的一面。宫崎市定在讨论雍正帝继位的合法性时,列举了三条常见的谣言:
第一条谣言声称,康熙帝临终前并未留下明确的遗诏,他仅用笔在大臣隆科多的手中写下了“十四”二字,隆科多被胤禛收买后,故意用手指遮住“十”,只露出“四”字,最终使得四阿哥继位。
第二条谣言则更加荒诞,称隆科多并非用手指遮住,而是用舌头舔掉了“十”字。
第三条谣言则称康熙皇帝在纸上写下“传位十四阿哥”,而雍正帝将其偷偷修改成“传位于四阿哥”。
这些谣言从历史上看,完全不合逻辑。我们都知道,康熙遗诏必定是经过满汉双文书写,且作为如此重要的文书,康熙绝不可能用简化字,也不可能如此轻易地篡改。正如宫崎市定所言,“雍正帝的继位是水到渠成、势所必然”。雍正帝作为康熙的“准嫡子”,继位可谓顺理成章。
事实上,康熙帝选定继承人时,遵循的是“立子以嫡以长不立贤”的原则,尽管大阿哥胤禔在武功上比胤礽更为突出,但始终没有继位的机会。宫崎市定在这方面有所误解,他认为雍正帝之所以继位,主要是因为康熙帝对他寄予厚望,尤其是他在孝懿仁皇后佟佳氏身边长大。
此外,宫崎市定也提到了胤禩被“开除家籍”的事件。他误解了“阿其那”这一名字的含义,而事实上,这个名字并非侮辱性词汇,而是对胤禩被处置后的嘲讽,是大臣们共同商议的结果。根据《清史稿》和《清世宗实录》的记载,雍正帝对胤禩和胤禟的更名,既有深意也极具象征性,绝非粗鄙辱骂之意。
说到与彼得大帝、腓特烈大帝的比较,宫崎市定对雍正帝的评价也不无道理:他不仅是一位极为专注的帝王,而且在处理政务时,几乎每一件事情都亲自过目,丝毫不马虎草率。这种对工作的专注与责任感,着实令人敬佩。宫崎市定曾说,“像他这样有良知的帝王,恐怕在中国历史上无人能与之相提并论,在其他国家的历史上大概也无与伦比吧!”
事实上,雍正帝不仅在政务上全情投入,他的生活态度也异常节俭、务实。据西班牙思想家戈埃斯所言,雍正帝不仅拒绝举办庆祝自己功绩的宴会,更不允许他人为自己建造颂扬碑铭。他要求所有人都应该履行自己的义务,尽职尽责。戈埃斯甚至认为,雍正的儒家政治哲学对欧洲思想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就了中国在当时世界舞台上的独特地位。
尽管宫崎市定认为雍正帝过于反对战争,喜好和平,但他并未忽视雍正帝在防守上的成功与贡献。雍正帝在东南、西北的防线布置十分精密,尤其是在对倭寇的防范上,他实行了严格的贸易限制政策,取得了显著成效。
综上所述,雍正帝的政绩确实不容忽视。他不仅在中国历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也因其高效、节俭的治国理念而在国际历史中留下了深刻印象。尽管宫崎市定在某些细节上有所偏差,但其对雍正帝的评价,无疑揭示了这位帝王的不凡与卓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