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9月,日军在沈阳发动九一八事变,国人愤怒之潮在各地涌动,街头巷尾充满批评与抗议的声音。然而日本人并未就此止步,没过多久,1932年1月他们又向上海发起进攻,战火与骚动再度笼罩江南大地,百姓在恐惧与苦涩中度日,工厂与港口的运作也因战事而变得更加紧张。民间的愤怒并未消退,反而因持续的侵略而越发高涨,许多人把这场连绵不断的压迫视为国家命运的分水岭。
在淞沪抗战的某次视察里,冯玉祥上将同李济深上将一起前往天津。冯玉祥的回忆里,有一段关于浦镇铁路工厂的细节尤为深刻:那里有个天津籍的工头在向他俩讲述工厂的薪酬变迁。他说,自己刚入厂时,月薪才十块钱;二十五年过去,升为工头后,月薪竟涨到了一百元。原先这家工厂由英国人管理,办事讲究效率与绩效,发钱也是一人一活,拿钱之前必须要讲究本领。蒋介石掌权后,英人离去,厂长却改由与蒋家有关系的人掌控,厂内就多了参议、顾问、谘议与练习员等职位,每个人的月薪都上升到了三百到四百元。新来的练习员多数不是英国或美国的留学生,而是一些在城里被人们称作“少爷”的人,他们来厂里喝茶、谈天、聊八卦,根本不做实际工作。工头边说边问我们:“国家为何这样用人?你们知道吗?”他又说:“我们二十五年的工龄都在这里积累了经验,真正会干活的只有我们自己,而这些新来的练习员一个月就能拿三四百元。如此糟糕的政治,才会让日本人来打我们,这大概是天道的报应吧!”我对任潮先生说:“这位工头的话要是让蒋介石听见,或许他还能有所觉悟吧!”李将军则摇头回答:“他听到也未必有觉悟。”这番话道出了一个腐败的政治生态对国家安全的直接影响。
这位工头的话并非个例的感慨,而是折射出蒋介石政治腐败的一个侧面——正是这种腐败让国家在对外压力面前显得脆弱,给了侵略者可乘之机。其实,冯玉祥的回忆并未止于此,他在日后的记述中还揭示出另一层次的社会现象与政治结构的错位。这样的观察不仅让人看清了某些官僚体系的病灶,也让人明白,若没有对权力的监督与制衡,单凭私家关系与家族利益来安排行政与人事,便会在国家遇难之时暴露出多么致命的缺陷。
这场揭示不仅在当时引起了不少官民的警醒,也以另一种角度揭示了蒋氏家族在权力网中的核心地位。冯玉祥后来也明确指出,连襟孔祥熙与大舅子宋子文等两大家族的亲属关系,正是当时局势中隐含的政治阻碍之一。华宸所著的《真实的四大家族》系统记述了蒋、宋、孔、陈四大家族如何通过权力、资本与人际网络实现巧取豪夺,并对中国的政局乃至对外交往产生了深远影响。该书以扎实的史料和新颖的视角,成为研究蒋家王朝兴衰的重要著作,也被视为读者喜爱的历史畅销书,帮助后来人理解这一段错综复杂的历史。